logo
第72章 上朝(2)

  李迁与百里子苓回朝,注定了今天的大朝会有些不同。皇帝高坐龙椅,刚刚与这二位将军寒暄了几句,如今朝堂之上却是死一般的寂静,仿佛一根绣花针掉到地上,也能震痛众臣的耳朵。

  百里子苓回头瞧了一眼众臣,人来得挺齐,在京四品以上的官员都来了。不只如此,连平日里没有实权只有爵位的一些王侯公卿也都在列。比如,扶风郡王。

  扶风郡王都不知道上一回上朝是什么时候了。他虽是郡王,但并无官职。当然,也不是一直都没有官职,早些年也是有的,只是他办事不利,又常常不在位置上,少不得让言官们参奏,皇上一气之下,也就把他直接打发回家去当逍遥王爷。

  还有那晋北王赵启。赵启封地在晋北,如今快过年了,他也按制进京履职。当初赵启离京就藩的时候,才三岁而已,如今已经是十多岁的少年郎,眉清目秀的,有当年瑜贵妃的样子。

  百里子苓瞧着这朝堂上这些人,有的认识,有的完全不知道是谁。她的目光与赵启不经意地相交,那少年郎微笑着朝她点了点头,她一下子便想起了她的狼崽子。

  狼崽子回了草原,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他把兵符留给了自己,回了草原有办法吗?

  这一刻,百里子苓走神走得远。直到扶风郡王赵怀突然大笑起来,她的神游才被拉了回来。

  “扶风郡王,这朝堂之上,可不是你的‘宜修楼’,这般放浪,成何体统!”

  赵怀的大笑惊醒了这寂静的朝堂,有人出来指责赵怀,而且还不只一个。言官有言官的路,但赵怀放浪形骸,这在京城都不算什么新闻,只是当着群臣的面,还在皇帝面前,总有一些要表忠心的人跳出来骂上一通的。

  “‘宜修楼’怎么啦?我看诸位大人,也没有少去我那‘宜修楼’玩乐。怎么,一边不齿,一边又玩兴不减,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既然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赵怀,你……不知廉耻!”有人气红了脸,大约是被说中了痛处。

  众臣窃窃私语。

  “廉耻?陈大人,昨夜那小倌陪得可尽兴?”赵怀的目标转向吏部一位老大人,这位陈大人头发花白,瞧着年纪也不了。

  “你……”那陈大人老脸一红,没敢再言语。

  “何大人?听说你的花样很多,我家的小倌回回都被弄得死去活来的,下回可得轻点,人家还得再做生意的。”

  “还有张大人……据说你特别好……”赵怀比了一个手势,看着极其污秽,那张大人巴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扶风郡王,够了!”这回出声阻止的是吏部尚书桑大人。当然,这吏部尚书也不想淌这趟浑水,但若是让赵怀再说下去,那这朝堂成什么了,皇帝的脸又往哪里搁。

  “桑尚书,您说够了,是担心我接下来会点到子渊的名字吗?”赵怀一语既出,朝堂哗然。

  百里子苓也很意外。这男人狎妓是常有之事,但她没想到,桑老二居然还好这一口。顿时回头看她身后的桑吉,小眼神立马就递了过去:桑老二,你可以啊!看样子,在北楼关两年,确实是给憋坏了。

  桑吉也没有想到,过去那么多天的事,会让赵怀在朝堂上说出来。他也正奇怪,赵怀当初既设了那样一个局,不会只是为了让他难堪,原来还有这一出等着他呢。

  桑尚书也没有想到,这点破事居然还能牵扯到自己的二儿子。他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桑吉,从不喜形于色的他,嘴唇微微有点颤动。若是在平日里,这点事倒也算不得什么,可是,桑李两家联姻在即,他的儿子找男倌,这话还是让人当着亲家的面说的,他心头那点怒火就很难压住。

  “瞧瞧,我这一句话,大家伙怎么都不说了。今日大朝,那可是讨论国家大事的,你们非要扯我的‘宜修楼’,这是巴望着皇上把我那‘宜修楼’给拆了,让各位以后无处去玩耍吗?我呀,今日难得上朝,听说李将军与百里将军都回来了,也是想瞻仰一下二位的风姿,哪曾想……”

  “赵怀,闹够了没有?”赵怀的话没说完,坐在龙椅上的皇帝终于是忍不住了。

  “皇上,赵怀该死!”赵怀立马跪在了大殿之上,以头磕地。

  皇帝强忍住怒火,目光扫过众臣,这才道:“昨日收到安西侯急报,西陀人在边境上蠢蠢欲动,不断挑衅。你们在这上都城里还能安安稳稳过个年,安西侯可是连睡觉都睁着一只眼睛。要打仗,就要钱。如今,国库空虚,偌大一个南陈,居然拿不出钱来,甚至连嫁个公主都没有银子置办嫁妆。是朕的无能啊!”

  皇帝突然罪己,众臣齐刷刷地都跪了下来。这会儿,朝堂上再也没吵没闹,安静得紧。

  “皇上,户部欠款非一朝一日,当年先皇在位时,已有欠款。这些年,皇上殚精竭虑,勤政爱民,睦邻安边,为南陈日夜难安。户部欠款虽是旧疾,但有百里将军在,定能早日追回欠款,以充盈国库。至于西陀人,他们的太子与三皇子争夺皇位,自己内部尚且未稳,想来边境上的骚扰也不足为惧。更何况,安西侯足智多谋,英勇善战,驻守西南一直无恙,这一次也定能替皇上保境安民。”

  户部尚书这一开口,众臣皆附和之。

  南陈在年前的最后一个大朝,就这样草草散朝。皇上不高兴,群臣也不高兴。扶风郡王被罚了半年俸禄,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钱被罚了。不过,他可能是唯一一个高兴的人。

  散朝出来,百里子苓就被宫人叫去,说是皇上有话与她说。百里策看着妹妹离去的身影,微微有点替她担心。

  李迁的脸色有点难看,散朝出来便没有搭理任何人。桑吉被父亲狠狠瞪了一眼,自知这件事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他看着父亲追随着李迁出了宫门,幽幽叹了口气。

  百里策冷眼看着今日朝堂上的动静,各方势力都不是省油的灯,要把他那个妹妹放在京城这个漩涡里,他还真替子苓捏了把汗。想着早晨兄妹二人在车里不欢而散,他又叹了口气。

  百里子苓见过皇上出来,正好遇到候在外面的晋北王赵启。

  “百里子苓见过王爷!”她施了一礼。

  “将军不必多礼!自桐城一别,五年有余,将军南征北战,颇为辛苦。如今还能在这里遇上将军,赵启也算少了一件憾事。”赵启眉间带笑,温润如玉,虽是亲王,但却没有亲王那高不可攀的气势,说起话来也颇为中听,不像他三哥出口就刺人,句句都尖锐。

  “子苓一直对王爷心存感激。当年……”

  “将军,旧事不必再提。我会在上都待上一阵,过完了年才会回晋北。将军若是哪日得空了,可到我那园子坐一坐。”

  赵启打断了百里子苓的话,这宫中人多口杂,确实不是说话的地方。

  百里子苓别过赵启出来,天空有些灰暗,像是要下雨的样子。

  再遇赵启,还是在如今上都城风云诡谲的时候,她的心头便多了一丝阴霾。

  赵启,先帝第九子,生母是瑜贵妃。

  赵启还有一个舅舅,曾经的西南提督洪万三。

  当年,洪万山谋反,是先帝心头的一根刺。因而,最终受连累的也是瑜贵妃和皇九子赵启。

  瑜贵妃当年极受先帝宠爱,也不只一次吹过枕边风,想让先帝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但是,赵启年纪太小,当时只有两岁,既非长,也非嫡,很难说服群臣。更重要的是,当时先帝的身子已不好,他怕自己若是撒手而去,太子年幼,又有一个重兵在手的舅舅,朝廷恐为外戚所左右,所以先帝虽然喜欢赵启,却并未如瑜贵妃所愿。

  这一年冬天,先帝的身子越发不好,恐大限将至。当时朝中大臣纷纷上疏,劝皇上早立太子,以稳定国本。这时候,太子人选便有两位。以西南提督洪万山为首的官员推举赵启为太子,而另一派官员,则推举先帝长子赵胜为太子。赵胜当时已经二十多岁,从年纪上来说,是比较合适的太子人选。但是,赵胜天生愚钝,不堪大用,若以赵胜为太子,这南陈的江山还不知道会翻起怎样的波澜。

  赵胜和赵启都不是理想人选,先帝也是苦恼了好些日子,最后选定皇五子为储君,也就是现在的皇上。没人知道先帝选择当今皇上的理由,但选定皇五子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洪万山谋反。

手机上看
第72章 上朝(2)

  李迁与百里子苓回朝,注定了今天的大朝会有些不同。皇帝高坐龙椅,刚刚与这二位将军寒暄了几句,如今朝堂之上却是死一般的寂静,仿佛一根绣花针掉到地上,也能震痛众臣的耳朵。

  百里子苓回头瞧了一眼众臣,人来得挺齐,在京四品以上的官员都来了。不只如此,连平日里没有实权只有爵位的一些王侯公卿也都在列。比如,扶风郡王。

  扶风郡王都不知道上一回上朝是什么时候了。他虽是郡王,但并无官职。当然,也不是一直都没有官职,早些年也是有的,只是他办事不利,又常常不在位置上,少不得让言官们参奏,皇上一气之下,也就把他直接打发回家去当逍遥王爷。

  还有那晋北王赵启。赵启封地在晋北,如今快过年了,他也按制进京履职。当初赵启离京就藩的时候,才三岁而已,如今已经是十多岁的少年郎,眉清目秀的,有当年瑜贵妃的样子。

  百里子苓瞧着这朝堂上这些人,有的认识,有的完全不知道是谁。她的目光与赵启不经意地相交,那少年郎微笑着朝她点了点头,她一下子便想起了她的狼崽子。

  狼崽子回了草原,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他把兵符留给了自己,回了草原有办法吗?

  这一刻,百里子苓走神走得远。直到扶风郡王赵怀突然大笑起来,她的神游才被拉了回来。

  “扶风郡王,这朝堂之上,可不是你的‘宜修楼’,这般放浪,成何体统!”

  赵怀的大笑惊醒了这寂静的朝堂,有人出来指责赵怀,而且还不只一个。言官有言官的路,但赵怀放浪形骸,这在京城都不算什么新闻,只是当着群臣的面,还在皇帝面前,总有一些要表忠心的人跳出来骂上一通的。

  “‘宜修楼’怎么啦?我看诸位大人,也没有少去我那‘宜修楼’玩乐。怎么,一边不齿,一边又玩兴不减,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既然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赵怀,你……不知廉耻!”有人气红了脸,大约是被说中了痛处。

  众臣窃窃私语。

  “廉耻?陈大人,昨夜那小倌陪得可尽兴?”赵怀的目标转向吏部一位老大人,这位陈大人头发花白,瞧着年纪也不了。

  “你……”那陈大人老脸一红,没敢再言语。

  “何大人?听说你的花样很多,我家的小倌回回都被弄得死去活来的,下回可得轻点,人家还得再做生意的。”

  “还有张大人……据说你特别好……”赵怀比了一个手势,看着极其污秽,那张大人巴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扶风郡王,够了!”这回出声阻止的是吏部尚书桑大人。当然,这吏部尚书也不想淌这趟浑水,但若是让赵怀再说下去,那这朝堂成什么了,皇帝的脸又往哪里搁。

  “桑尚书,您说够了,是担心我接下来会点到子渊的名字吗?”赵怀一语既出,朝堂哗然。

  百里子苓也很意外。这男人狎妓是常有之事,但她没想到,桑老二居然还好这一口。顿时回头看她身后的桑吉,小眼神立马就递了过去:桑老二,你可以啊!看样子,在北楼关两年,确实是给憋坏了。

  桑吉也没有想到,过去那么多天的事,会让赵怀在朝堂上说出来。他也正奇怪,赵怀当初既设了那样一个局,不会只是为了让他难堪,原来还有这一出等着他呢。

  桑尚书也没有想到,这点破事居然还能牵扯到自己的二儿子。他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桑吉,从不喜形于色的他,嘴唇微微有点颤动。若是在平日里,这点事倒也算不得什么,可是,桑李两家联姻在即,他的儿子找男倌,这话还是让人当着亲家的面说的,他心头那点怒火就很难压住。

  “瞧瞧,我这一句话,大家伙怎么都不说了。今日大朝,那可是讨论国家大事的,你们非要扯我的‘宜修楼’,这是巴望着皇上把我那‘宜修楼’给拆了,让各位以后无处去玩耍吗?我呀,今日难得上朝,听说李将军与百里将军都回来了,也是想瞻仰一下二位的风姿,哪曾想……”

  “赵怀,闹够了没有?”赵怀的话没说完,坐在龙椅上的皇帝终于是忍不住了。

  “皇上,赵怀该死!”赵怀立马跪在了大殿之上,以头磕地。

  皇帝强忍住怒火,目光扫过众臣,这才道:“昨日收到安西侯急报,西陀人在边境上蠢蠢欲动,不断挑衅。你们在这上都城里还能安安稳稳过个年,安西侯可是连睡觉都睁着一只眼睛。要打仗,就要钱。如今,国库空虚,偌大一个南陈,居然拿不出钱来,甚至连嫁个公主都没有银子置办嫁妆。是朕的无能啊!”

  皇帝突然罪己,众臣齐刷刷地都跪了下来。这会儿,朝堂上再也没吵没闹,安静得紧。

  “皇上,户部欠款非一朝一日,当年先皇在位时,已有欠款。这些年,皇上殚精竭虑,勤政爱民,睦邻安边,为南陈日夜难安。户部欠款虽是旧疾,但有百里将军在,定能早日追回欠款,以充盈国库。至于西陀人,他们的太子与三皇子争夺皇位,自己内部尚且未稳,想来边境上的骚扰也不足为惧。更何况,安西侯足智多谋,英勇善战,驻守西南一直无恙,这一次也定能替皇上保境安民。”

  户部尚书这一开口,众臣皆附和之。

  南陈在年前的最后一个大朝,就这样草草散朝。皇上不高兴,群臣也不高兴。扶风郡王被罚了半年俸禄,理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钱被罚了。不过,他可能是唯一一个高兴的人。

  散朝出来,百里子苓就被宫人叫去,说是皇上有话与她说。百里策看着妹妹离去的身影,微微有点替她担心。

  李迁的脸色有点难看,散朝出来便没有搭理任何人。桑吉被父亲狠狠瞪了一眼,自知这件事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他看着父亲追随着李迁出了宫门,幽幽叹了口气。

  百里策冷眼看着今日朝堂上的动静,各方势力都不是省油的灯,要把他那个妹妹放在京城这个漩涡里,他还真替子苓捏了把汗。想着早晨兄妹二人在车里不欢而散,他又叹了口气。

  百里子苓见过皇上出来,正好遇到候在外面的晋北王赵启。

  “百里子苓见过王爷!”她施了一礼。

  “将军不必多礼!自桐城一别,五年有余,将军南征北战,颇为辛苦。如今还能在这里遇上将军,赵启也算少了一件憾事。”赵启眉间带笑,温润如玉,虽是亲王,但却没有亲王那高不可攀的气势,说起话来也颇为中听,不像他三哥出口就刺人,句句都尖锐。

  “子苓一直对王爷心存感激。当年……”

  “将军,旧事不必再提。我会在上都待上一阵,过完了年才会回晋北。将军若是哪日得空了,可到我那园子坐一坐。”

  赵启打断了百里子苓的话,这宫中人多口杂,确实不是说话的地方。

  百里子苓别过赵启出来,天空有些灰暗,像是要下雨的样子。

  再遇赵启,还是在如今上都城风云诡谲的时候,她的心头便多了一丝阴霾。

  赵启,先帝第九子,生母是瑜贵妃。

  赵启还有一个舅舅,曾经的西南提督洪万三。

  当年,洪万山谋反,是先帝心头的一根刺。因而,最终受连累的也是瑜贵妃和皇九子赵启。

  瑜贵妃当年极受先帝宠爱,也不只一次吹过枕边风,想让先帝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但是,赵启年纪太小,当时只有两岁,既非长,也非嫡,很难说服群臣。更重要的是,当时先帝的身子已不好,他怕自己若是撒手而去,太子年幼,又有一个重兵在手的舅舅,朝廷恐为外戚所左右,所以先帝虽然喜欢赵启,却并未如瑜贵妃所愿。

  这一年冬天,先帝的身子越发不好,恐大限将至。当时朝中大臣纷纷上疏,劝皇上早立太子,以稳定国本。这时候,太子人选便有两位。以西南提督洪万山为首的官员推举赵启为太子,而另一派官员,则推举先帝长子赵胜为太子。赵胜当时已经二十多岁,从年纪上来说,是比较合适的太子人选。但是,赵胜天生愚钝,不堪大用,若以赵胜为太子,这南陈的江山还不知道会翻起怎样的波澜。

  赵胜和赵启都不是理想人选,先帝也是苦恼了好些日子,最后选定皇五子为储君,也就是现在的皇上。没人知道先帝选择当今皇上的理由,但选定皇五子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洪万山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