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第91章 反扑

  英王跟许朝宗年纪差得不大, 对跪在眼前的这个女人,也算是熟悉的。

  对于魏家, 他原本是鄙夷的态度。

  在英王看来,当初文昌皇帝垂青, 亲自为魏家孙女取名, 把她当皇家孙媳来看, 时常抱进宫里, 是谁家都求不来的福分。换了旁人, 早就趁机求高官厚禄了。谁知那魏思道脑子不活泛,一心扑在无人问津的故纸堆, 非但没求得权势,还疏忽了女儿的教养, 教得魏攸桐天真烂漫, 全没半点皇家儿媳该有的城府算计。

  当日满城风雨, 种种传言甚嚣尘上的时候,他还曾看过笑话。

  若不是后来踩狗屎运被傅煜看中, 别说京里稍有脸面的人家, 便是寻常书生, 都未必敢碰那棘手的女人。听近来的消息,魏攸桐虽有美貌, 却没能耐留住夫君的心, 和离出府去了。

  魏家摆着两个高枝儿都没把握住, 往后更不会有前途。

  是以听见魏家女儿求见, 英王想都不想便拒绝了。

  直到管事呈上书信, 瞧见开篇说能帮他除了眼中钉的徐太师,才稍稍有了点兴趣。

  那徐太师是熙平帝的授业恩师,又是许朝宗的岳丈,虽满腹经纶,却也是个沽名钓誉之辈,整日端着清高仁爱的样子,在外名声极好,门生众多。英王先前数回捏住徐家的罪证把柄,命人弹劾立案,都被熙平帝重拿轻放,并不曾撼动问罪。

  若要斗胆行刺,这事儿又不像刺杀许朝宗那样立竿见影,莫说熙平帝查到后会震怒重惩,便是徐太师呜呼死了,太师的名声摆在那里,周遭那些拥趸仍会为许朝宗所用,稍有不慎,便是白惹一身骚,自毁前程。

  英王为储位折腾了两年,叫他恨得牙痒痒的,除了许朝宗,便是那徐太师。

  此刻,瞧着从容跪地的攸桐,便往椅背靠着,道:“你信中说,能除了徐太师?”

  “是,非但能除了他,还能令他名声扫地,清誉不再。”

  这话她在信上提了,英王见多了舌绽莲花却百无一用的文客幕僚,闻言嘴皮一掀,道:“就凭你这张嘴?”

  “民女带了证据,请殿下过目。”攸桐说着,双手呈上一副锦袋。

  三四步外,站着英王的亲信随从,见主子递了眼色,便接过来,转呈上去。

  英王拆开来看,上头写的是前年那桩旧事,随便扫了两眼,便没耐心地丢开,冷声道:“你这是疯了,来消遣本王?这种破事,也敢拿来本王跟前添乱。”

  攸桐不为所动,缓声道:“当日谣言如沸,皆是徐太师家的手笔,证据确凿。”

  那又如何?先前费尽心机,搜罗的罪名比这严重得多,也都证据确凿,却没能扳倒父皇宠信的太师。这点破事呈上去,难道就能给他定罪?

  未免异想天开!

  英王隐约的期待落空,随手摆弄那几张纸。

  攸桐续道:“殿下与徐太师角逐两年,想必也摸透了他的性情,朝堂上手腕未必多强悍,却因名声在外,得文臣推崇、皇上宠信。他府中没做杀人越货、结党营私的勾当,想用律法的罪名制裁,并不容易。”

  见英王抬眸看过来,知他是听进去了,便问道:“殿下觉得,他的立足之本是什么?”

  “清誉。”英王沉声。

  ——他和许朝宗身边没得力的武将,一个拉拢魏建,一个拉拢傅家,在京城里,却只能靠六部众臣和皇帝的恩宠。他有父皇偏疼,在后宫占优,许朝宗拉了个能说会道、颇得推崇的徐太师,在朝堂占便宜,这般啄来啄去,许朝宗借着太师的清名占足了便宜。

  攸桐又问道:“那殿下觉得,他最看重什么?”

  那自然是清誉了,英王眉心微动,不由看向案上那几张薄薄的纸笺。

  片刻后,他重抬目瞧向攸桐,只觉此女眼神从容坚定,似胸有成竹,跟旧日印象不同。

  他看了两眼,抬手示意她免礼。

  攸桐遂起身,道:“当日徐家搅弄风波,极尽造谣污蔑之能事,拼尽力气往我身上泼脏水,让满城的人来骂我,我最初以为,是想借风言风语,逼我轻生寻死,免得有后患。不过后来我又想,徐家要置我于死地,未必没有旁的法子,何必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把我和睿王、徐淑都架在火上烤。”

  这事儿英王也觉不解,只是对私情谣传的事不上心,不曾细想。

  便随口道:“你想明白了?”

  “徐太师以清誉立身,最怕的便是名誉有损。徐淑是他的得意孙女,嫁予睿王后,贤良之名在外。可这位太师孙女,名门毓秀,当日却背叛好友,横刀夺爱。这事儿搁别人身上,未必在意,更不会多此一举,徐太师却费了极大的力气,将脏水泼到我身上,护着孙女。可见,他有多看重名声。”

  这话听着有那么点道理,英王稍稍坐直身子,“所以呢?”

  “清誉是他的利剑,也是他的软肋。殿下试想,此事若为人所知,翻起前年那样的议论,爱重颜面的徐太师能否承受住?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的故事,不知殿下是否听过。届时家父会寻机当众质问,以徐太师那把年纪,殿下猜会如何?”

  这法子倒是出乎英王所料。

  他先前只在朝堂上下功夫,没想过这些歪门邪道。

  而今细想,朝廷上舌战之时,徐太师哪怕底气十足,也时常争得面红耳赤。如今他自家做了龌龊事,若受万夫所指、千人责骂,再被魏思道当众大骂,哪怕不被当场气死,也该气得五内郁结,苟延残喘。

  那点仁义贤良的名声,怕是也不击而溃了。

  英王抄起那几张纸笺,瞧了几遍,而后道:“你是想本王帮你?”

  “此事若成,于我,能洗雪旧恨。而殿下独得盛宠,往后朝堂上也能少个劲敌。只是睿王和徐太师势大,以魏家之力,冤情难白,京兆衙门也未必敢问案。只求殿下能令衙门秉公审案,待人证招供后,散播此事。”

  这倒不难,京兆尹是他提携的人,英王府说得上话。

  至于散播传言,更是小事一桩,他能卷起的风浪,会比徐家当初热闹百倍。

  撕破徐太师的虚伪面孔,气死那欺世盗名的老匹夫,他乐见其成。若真能戳到徐太师的软肋痛处,不必魏思道出头,他便能寻个牙尖嘴利的御史,骂得他急怒攻心,痰迷心窍,活活气死那老贼。

  英王唯有一事不解——

  “傅家镇守一方,傅煜若进京,要京兆尹秉公办案并不难。你倒来求本王?”

  这便是心存疑虑,怕她有诈了。

  攸桐自哂而笑,“殿下耳聪目敏,难道不知齐州城里,我已与傅煜和离。”

  “哦?”英王抬手喝茶,“他可是娶你于危难。”

  攸桐面上露出讥诮嘲讽,“他却也心向睿王,不肯为我这点私事跟睿王闹翻,毕竟徐太师是睿王的左膀右臂。不瞒殿下,我是死过一回的人,仇恨刻骨,若不报此仇,此生难安。家父为搜罗证据,忍辱两年,不成此事,决不罢休!”

  声音虽不高,却掷地有声,满藏恨意。

  那姿态端庄从容,也绝不是任性地异想天开——魏思道忍耐两年,能摸出这些证据,显然也是下了功夫的。

  英王审视攸桐,半晌忽而一笑。

  都说仇恨生死能磨砺人的心性,搁在这魏攸桐身上,竟有那么点道理。至少此刻,她的言语神情、身姿态度,早已与当初那只知跟许朝宗风花雪月的少女不同。

  傅家和离的事他听到了风声,虽不知攸桐此言真假,但关于徐太师的事……

  公堂对簿、斥骂徐太师都是魏家冲锋陷阵,他只需打个招呼,待案情明朗后找人宣扬而已,不需费力。

  若有端倪,他随时能抽身而退。

  英王翻看那几张纸笺,斟酌半晌,才道:“你便使人去京兆衙门递状子,若此事果真属实,自会有人帮你传扬。”

  这便是愿意了。

  攸桐暗自吐了口气,松开捏出湿汗的手掌,行礼道:“殿下只管等佳音便可。”

  ……

  攸桐离府后,英王一面派人去京兆衙门递话,一面则派人尾随盯梢,得知魏家门前并无异动,魏攸桐是仗着镖师护送、装作行路的民妇才从齐州一路艰辛地回京,稍稍放心。

  待京兆衙门那边打点毕,魏思道便携家仆亲自递去诉状。

  这事儿他先前已跟刑部一位私交甚好的同僚请教过,诉状证据皆备得周全。京兆衙门受理了此事,因有英王打招呼,没怠慢拖延半刻,赶在徐家听到风声之前,将那几位传谣的头子捕来,当庭审问对证。

  这些人皆是市井里混饭吃的,消息固然灵通,却未必各个嘴牢。

  有人咬死了不认,有人扛不住招认,供出了徐家的一位管事。这口子撕开,后面便好挖得多了,京兆衙门传了徐家那位小管事过来,对证深查后,连当日徐家管事使银子封口的证据都找了出来。英王瞧着有戏,也命长史稍稍帮忙,免得徐家从中作祟,坏了好事。

  前后不过两日,案情便水落石出。

  徐家小管事和造谣之人按律处置自不必说,京兆衙门之外,此事却荡起了轩然大波。

  英王出手宣扬,比当初徐家的排场还大,且此事是当庭审问,许多人亲眼所见,涉案之人也都认罪伏法,铁板钉钉,极令人信服。当日魏攸桐被骂的情形,京城里那些好事的闲人都记得,如今这事骤然反转,有英王暗里推波助澜,当即口口相传,茶余饭后议论起徐家来。

  有那等见事分明的,当时便觉得有蹊跷,如今听说此事,更是恍然。

  旋即便觉那徐太师着实可恶,得了跟皇家结亲的便宜不说,平白无故给那魏家女儿泼了满身脏水,拿十多岁女儿家的名声和闺誉作践,逼得人无路可走、绝望寻死不说,好容易救过命来,还穷追不舍地污蔑,当真是狠毒之极,其心可诛!

  众人纵不敢骂睿王妃,暗里议论皇家秘辛时,无不骂徐太师人面兽心。

  英王瞧着形势大好,便混着放出风声,说徐太师欺世盗名、不配为人。

  种种消息如波纹荡开,魏家的管事仆妇这几日格外爱出门逛,听着茶楼酒肆里骂徐家的话,回来便兴高采烈地转述给攸桐。

  攸桐听罢,也只冷笑。

  若当日徐淑只是横刀夺爱,与许朝宗结亲,她或许不会计较太深,毕竟那是许朝宗在情爱和朝堂之间的选择。但徐家得了便宜,还不肯老实,偏要掀起满城谣言风雨,将年弱的原主逼到寻死的地步后仍不肯放过,要赶尽杀绝,那便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听说案情明朗那日,徐太师便气得病倒在榻,不知这满城骂名扑过去,他是何情形?

  而徐淑贵为王妃,眼睁睁瞧着旧日的丑恶行径翻出,又会作何感想?

  攸桐很期待。

手机上看
第91章 反扑

  英王跟许朝宗年纪差得不大, 对跪在眼前的这个女人,也算是熟悉的。

  对于魏家, 他原本是鄙夷的态度。

  在英王看来,当初文昌皇帝垂青, 亲自为魏家孙女取名, 把她当皇家孙媳来看, 时常抱进宫里, 是谁家都求不来的福分。换了旁人, 早就趁机求高官厚禄了。谁知那魏思道脑子不活泛,一心扑在无人问津的故纸堆, 非但没求得权势,还疏忽了女儿的教养, 教得魏攸桐天真烂漫, 全没半点皇家儿媳该有的城府算计。

  当日满城风雨, 种种传言甚嚣尘上的时候,他还曾看过笑话。

  若不是后来踩狗屎运被傅煜看中, 别说京里稍有脸面的人家, 便是寻常书生, 都未必敢碰那棘手的女人。听近来的消息,魏攸桐虽有美貌, 却没能耐留住夫君的心, 和离出府去了。

  魏家摆着两个高枝儿都没把握住, 往后更不会有前途。

  是以听见魏家女儿求见, 英王想都不想便拒绝了。

  直到管事呈上书信, 瞧见开篇说能帮他除了眼中钉的徐太师,才稍稍有了点兴趣。

  那徐太师是熙平帝的授业恩师,又是许朝宗的岳丈,虽满腹经纶,却也是个沽名钓誉之辈,整日端着清高仁爱的样子,在外名声极好,门生众多。英王先前数回捏住徐家的罪证把柄,命人弹劾立案,都被熙平帝重拿轻放,并不曾撼动问罪。

  若要斗胆行刺,这事儿又不像刺杀许朝宗那样立竿见影,莫说熙平帝查到后会震怒重惩,便是徐太师呜呼死了,太师的名声摆在那里,周遭那些拥趸仍会为许朝宗所用,稍有不慎,便是白惹一身骚,自毁前程。

  英王为储位折腾了两年,叫他恨得牙痒痒的,除了许朝宗,便是那徐太师。

  此刻,瞧着从容跪地的攸桐,便往椅背靠着,道:“你信中说,能除了徐太师?”

  “是,非但能除了他,还能令他名声扫地,清誉不再。”

  这话她在信上提了,英王见多了舌绽莲花却百无一用的文客幕僚,闻言嘴皮一掀,道:“就凭你这张嘴?”

  “民女带了证据,请殿下过目。”攸桐说着,双手呈上一副锦袋。

  三四步外,站着英王的亲信随从,见主子递了眼色,便接过来,转呈上去。

  英王拆开来看,上头写的是前年那桩旧事,随便扫了两眼,便没耐心地丢开,冷声道:“你这是疯了,来消遣本王?这种破事,也敢拿来本王跟前添乱。”

  攸桐不为所动,缓声道:“当日谣言如沸,皆是徐太师家的手笔,证据确凿。”

  那又如何?先前费尽心机,搜罗的罪名比这严重得多,也都证据确凿,却没能扳倒父皇宠信的太师。这点破事呈上去,难道就能给他定罪?

  未免异想天开!

  英王隐约的期待落空,随手摆弄那几张纸。

  攸桐续道:“殿下与徐太师角逐两年,想必也摸透了他的性情,朝堂上手腕未必多强悍,却因名声在外,得文臣推崇、皇上宠信。他府中没做杀人越货、结党营私的勾当,想用律法的罪名制裁,并不容易。”

  见英王抬眸看过来,知他是听进去了,便问道:“殿下觉得,他的立足之本是什么?”

  “清誉。”英王沉声。

  ——他和许朝宗身边没得力的武将,一个拉拢魏建,一个拉拢傅家,在京城里,却只能靠六部众臣和皇帝的恩宠。他有父皇偏疼,在后宫占优,许朝宗拉了个能说会道、颇得推崇的徐太师,在朝堂占便宜,这般啄来啄去,许朝宗借着太师的清名占足了便宜。

  攸桐又问道:“那殿下觉得,他最看重什么?”

  那自然是清誉了,英王眉心微动,不由看向案上那几张薄薄的纸笺。

  片刻后,他重抬目瞧向攸桐,只觉此女眼神从容坚定,似胸有成竹,跟旧日印象不同。

  他看了两眼,抬手示意她免礼。

  攸桐遂起身,道:“当日徐家搅弄风波,极尽造谣污蔑之能事,拼尽力气往我身上泼脏水,让满城的人来骂我,我最初以为,是想借风言风语,逼我轻生寻死,免得有后患。不过后来我又想,徐家要置我于死地,未必没有旁的法子,何必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把我和睿王、徐淑都架在火上烤。”

  这事儿英王也觉不解,只是对私情谣传的事不上心,不曾细想。

  便随口道:“你想明白了?”

  “徐太师以清誉立身,最怕的便是名誉有损。徐淑是他的得意孙女,嫁予睿王后,贤良之名在外。可这位太师孙女,名门毓秀,当日却背叛好友,横刀夺爱。这事儿搁别人身上,未必在意,更不会多此一举,徐太师却费了极大的力气,将脏水泼到我身上,护着孙女。可见,他有多看重名声。”

  这话听着有那么点道理,英王稍稍坐直身子,“所以呢?”

  “清誉是他的利剑,也是他的软肋。殿下试想,此事若为人所知,翻起前年那样的议论,爱重颜面的徐太师能否承受住?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的故事,不知殿下是否听过。届时家父会寻机当众质问,以徐太师那把年纪,殿下猜会如何?”

  这法子倒是出乎英王所料。

  他先前只在朝堂上下功夫,没想过这些歪门邪道。

  而今细想,朝廷上舌战之时,徐太师哪怕底气十足,也时常争得面红耳赤。如今他自家做了龌龊事,若受万夫所指、千人责骂,再被魏思道当众大骂,哪怕不被当场气死,也该气得五内郁结,苟延残喘。

  那点仁义贤良的名声,怕是也不击而溃了。

  英王抄起那几张纸笺,瞧了几遍,而后道:“你是想本王帮你?”

  “此事若成,于我,能洗雪旧恨。而殿下独得盛宠,往后朝堂上也能少个劲敌。只是睿王和徐太师势大,以魏家之力,冤情难白,京兆衙门也未必敢问案。只求殿下能令衙门秉公审案,待人证招供后,散播此事。”

  这倒不难,京兆尹是他提携的人,英王府说得上话。

  至于散播传言,更是小事一桩,他能卷起的风浪,会比徐家当初热闹百倍。

  撕破徐太师的虚伪面孔,气死那欺世盗名的老匹夫,他乐见其成。若真能戳到徐太师的软肋痛处,不必魏思道出头,他便能寻个牙尖嘴利的御史,骂得他急怒攻心,痰迷心窍,活活气死那老贼。

  英王唯有一事不解——

  “傅家镇守一方,傅煜若进京,要京兆尹秉公办案并不难。你倒来求本王?”

  这便是心存疑虑,怕她有诈了。

  攸桐自哂而笑,“殿下耳聪目敏,难道不知齐州城里,我已与傅煜和离。”

  “哦?”英王抬手喝茶,“他可是娶你于危难。”

  攸桐面上露出讥诮嘲讽,“他却也心向睿王,不肯为我这点私事跟睿王闹翻,毕竟徐太师是睿王的左膀右臂。不瞒殿下,我是死过一回的人,仇恨刻骨,若不报此仇,此生难安。家父为搜罗证据,忍辱两年,不成此事,决不罢休!”

  声音虽不高,却掷地有声,满藏恨意。

  那姿态端庄从容,也绝不是任性地异想天开——魏思道忍耐两年,能摸出这些证据,显然也是下了功夫的。

  英王审视攸桐,半晌忽而一笑。

  都说仇恨生死能磨砺人的心性,搁在这魏攸桐身上,竟有那么点道理。至少此刻,她的言语神情、身姿态度,早已与当初那只知跟许朝宗风花雪月的少女不同。

  傅家和离的事他听到了风声,虽不知攸桐此言真假,但关于徐太师的事……

  公堂对簿、斥骂徐太师都是魏家冲锋陷阵,他只需打个招呼,待案情明朗后找人宣扬而已,不需费力。

  若有端倪,他随时能抽身而退。

  英王翻看那几张纸笺,斟酌半晌,才道:“你便使人去京兆衙门递状子,若此事果真属实,自会有人帮你传扬。”

  这便是愿意了。

  攸桐暗自吐了口气,松开捏出湿汗的手掌,行礼道:“殿下只管等佳音便可。”

  ……

  攸桐离府后,英王一面派人去京兆衙门递话,一面则派人尾随盯梢,得知魏家门前并无异动,魏攸桐是仗着镖师护送、装作行路的民妇才从齐州一路艰辛地回京,稍稍放心。

  待京兆衙门那边打点毕,魏思道便携家仆亲自递去诉状。

  这事儿他先前已跟刑部一位私交甚好的同僚请教过,诉状证据皆备得周全。京兆衙门受理了此事,因有英王打招呼,没怠慢拖延半刻,赶在徐家听到风声之前,将那几位传谣的头子捕来,当庭审问对证。

  这些人皆是市井里混饭吃的,消息固然灵通,却未必各个嘴牢。

  有人咬死了不认,有人扛不住招认,供出了徐家的一位管事。这口子撕开,后面便好挖得多了,京兆衙门传了徐家那位小管事过来,对证深查后,连当日徐家管事使银子封口的证据都找了出来。英王瞧着有戏,也命长史稍稍帮忙,免得徐家从中作祟,坏了好事。

  前后不过两日,案情便水落石出。

  徐家小管事和造谣之人按律处置自不必说,京兆衙门之外,此事却荡起了轩然大波。

  英王出手宣扬,比当初徐家的排场还大,且此事是当庭审问,许多人亲眼所见,涉案之人也都认罪伏法,铁板钉钉,极令人信服。当日魏攸桐被骂的情形,京城里那些好事的闲人都记得,如今这事骤然反转,有英王暗里推波助澜,当即口口相传,茶余饭后议论起徐家来。

  有那等见事分明的,当时便觉得有蹊跷,如今听说此事,更是恍然。

  旋即便觉那徐太师着实可恶,得了跟皇家结亲的便宜不说,平白无故给那魏家女儿泼了满身脏水,拿十多岁女儿家的名声和闺誉作践,逼得人无路可走、绝望寻死不说,好容易救过命来,还穷追不舍地污蔑,当真是狠毒之极,其心可诛!

  众人纵不敢骂睿王妃,暗里议论皇家秘辛时,无不骂徐太师人面兽心。

  英王瞧着形势大好,便混着放出风声,说徐太师欺世盗名、不配为人。

  种种消息如波纹荡开,魏家的管事仆妇这几日格外爱出门逛,听着茶楼酒肆里骂徐家的话,回来便兴高采烈地转述给攸桐。

  攸桐听罢,也只冷笑。

  若当日徐淑只是横刀夺爱,与许朝宗结亲,她或许不会计较太深,毕竟那是许朝宗在情爱和朝堂之间的选择。但徐家得了便宜,还不肯老实,偏要掀起满城谣言风雨,将年弱的原主逼到寻死的地步后仍不肯放过,要赶尽杀绝,那便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听说案情明朗那日,徐太师便气得病倒在榻,不知这满城骂名扑过去,他是何情形?

  而徐淑贵为王妃,眼睁睁瞧着旧日的丑恶行径翻出,又会作何感想?

  攸桐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