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声◎
梁元星提前送了书信来, 提醒虞秋烟莫忘了同她约定的时辰,好陪着她一块儿去演武场地。
若不是收到这封信,虞秋烟还真忘记了这回事, 可问题是她答应了章启要同章启一道过去。
成了婚难免遇到这样的时刻,一边是手帕交, 一边是夫君, 哪边都不好推拒。
虞秋烟苦恼了数息。
晨光熹微, 章启站在窗子后边一片亮光之外的屏风旁穿戴长衫,墨蓝的曳撒武服,腰口以玉革收紧。
一扭头见虞秋烟站在原地没动,问:“你不同本王一道?”
他立于明暗之间, 长身玉立,姿容卓绝, 虞秋烟欣赏了一会,心口微动。
“夫君,你过来!”
她言笑晏晏,章启依言走过去。
虞秋烟站在床沿替他挑起了革带, 又帮他将青灰的香囊与腰间佩玉一道挂上去,之后瞧了瞧,又踮起脚贴心地理了理他衣领上的缘边。
不吝赞美道:“夫君真好看!穿这个颜色尤其好看。王爷今日穿这个出门,一会姜大人和太子殿下见了, 必定眼前一亮!”
章启闻言,狐疑地拧了眉:“本王要他们眼前一亮作甚?让赏云进屋替你梳妆。”
虞秋烟转开视线,语焉不详:“王爷先去!我,我梳妆慢, 想休息一会, 晚些时候再过去。”
章启看穿她:“难怪——”
“难怪一大早就甜言蜜语。你是吃准了本王拿你没法子。”
没办法, 元星邀她在前,实在不好推拒。至于章启,感觉比较好哄……
-
把章启哄出了门,虞秋烟才慢吞吞地敷粉画眉点唇脂,她和梁元星约定的时辰要稍晚一些。
演武场内早已经聚集了一群太学的学子。太学学子每年有较为正式的文试,但圣人却希望诸学子文武双全,不要重文而轻武,近几年又加了比武。
虞秋烟到的时候早早便有人迎了上来,女眷们被迎着从侧门进入演武场高台西侧观景台之上。
底下的学子张弓拉箭,即便有失准头,观景台的命妇也是一阵喝彩。
时不时能听见哪家的妇人自得地指着场下道:“瞧见没,左列第二个是我徐家的公子。”
也有人说着风凉话。
“东边倒数第二个是刘家的嫡公子罢,怎么比庶子还差。”
虞秋烟与梁元星一道出现,因着肃王妃以及预定太子妃的身份,直接被众人围在了中间,占据了绝佳观景地。
场地边缘,太子同章启正在交谈,章启伸出手点了点一列队伍,也不知说了些什么,忽然朝西边抬头看了一眼。
虞秋烟一直看着章启,张了张嘴,无声说了一句什么,远远笑起来。
章启瞧清了她,也跟着抿唇而笑,平素凶神恶煞的模样难得消融,看得身侧的人心头怪异。
太子顺着他的视线抬眸,不由腹诽,这两个人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眉目传情!
而梁元星一见他的视线看过来,赶忙缩到了虞秋烟身后,显然还对日前他的话心存不满,女子当真是记仇!
太子:“皇嫂方才说了什么?”
“本王以为她不来了,方才说要给本王惊喜。”
原来虞秋烟的口型是在问“惊不惊喜?”,这两个人竟然还在大庭广众之下说私房话!
他皇叔的语气还似乎格外骄傲。太子不由翻了个白眼,看着虞秋烟身后露出来又欲盖弥彰缩回去的那个脑袋,有些不是滋味。
“皇叔,你知道皇嫂为什么不愿意同你一块儿来么?”
章启取过一张长弓,伸手拉了拉,扭头示意他继续讲。
“前阵子本宫也向梁家递了帖子,本来梁家小姐要同本宫一块儿来的,不想日前在皇后宫门外她忽然说不愿同本宫一道儿了……”
他抬手指了指虞秋烟身旁的人:“本宫可亲眼瞧着梁家小姐坐着王府的马车一道儿进来的。”
章启反问:“梁家小姐为何不愿同你一道儿?”
太子愣了片刻,又继续正色道:“皇叔,本宫的意思是,你这般模样,迟早被皇嫂忽悠了,什么惊喜,也就皇嫂哄哄你罢了。”
“是吗?”章启放下弓箭,面露不满,“你有功夫琢磨王妃是不是在哄我,不如先想想为什么梁小姐不愿同你一道。”
得,被他拆穿还不爱听。
-
观景台上热闹非凡,小内监忽然抱着托盘登上来,扬声道:“太妃体恤诸位命妇之心情,怀胎十月一朝为母,她老人家心疼诸位母亲在这台上为底下的小子操心,心有所感,特地取了玛瑙碧玉头面,届时谁家的儿郎拔得头筹,哪家夫人便也能沾沾光。”
“王贵妃有感于太妃心意,添了青玉透雕花玉搔头一对……”
内侍身后还跟了一群小太监,纷纷应和,俱是宫中妃子凑上来的彩头,所说的话也大同小异。
太妃虽然没露面,但声势尤在。
一连串的珠宝彩饰玉如意报上来,底下的人也愈发沸腾起来。
“大兆以孝为善,还望诸位儿郎尽力才是。”
太妃这一举动倒确实为底下一众小子加了一把士气,命妇们也乐见其成,个个笑容满面,连赞太妃体贴。
梁元星看了看虞秋烟:“这种小试,圣人不过露个面罢了,吵吵嚷嚷的,宫里人都不爱凑这个热闹,太妃远在宫中竟还特地送了首饰来,只怕是为了肃王来的。”
以孝为先……一朝为母,这内侍显然话中有话,明面上是添个彩头,内地里,只怕很难不叫人想到肃王身上。
毕竟肃王如今在外一大恶名便是六亲不认,冷漠无情。
太妃与肃王虽是亲生母子,可这两人感情淡漠在京中也是出了名的……
果不其然,没一会,场中的命妇们便隐隐说起了闲言,隐隐约约还能听到肃王二字。
“……如今太妃回宫已有些年头了,这亲母子能有什么仇,听闻王爷至今也只进宫看望过太妃一回。”
“要我说当初如果不是肃王,太妃指不定早就……”
“慎言!”
“娘,王爷和太妃为什么不和?”
“百事孝为先。能有什么不和。只怕是……自幼无人教导,不懂这些。”
“是啊,太妃娘娘心慈仁善,又怜惜肃王流落在外数年,仍旧一如既往,倒是个可怜母亲。”
“做孩子的不懂事,做母亲的只会怪自己……”
众口铄金,这些命妇虽然不会说到虞秋烟明面来,但却十分同情太妃娘娘,人一多了,便肆无忌惮起来。
有几个声音,虞秋烟听得格外清楚,她转身冷眼一一扫过众人,场上之人才缓缓安静下来。
台下负责考校武艺的章启一派冷然,似有所感地对上她的视线,章启点了点头,又转开视线。
虞秋烟面露担忧,今日过后只怕又要有一堆折子参上去,说他粗莽无礼,不孝不仁了。
-
虞秋烟在台上有条不紊地命将那些彩头分了类,并按照内侍所说的,与众位命妇定下了分配规则,只有最终胜者才能赢得太妃娘娘的赏赐。
内侍将台上之事一一传来,问:“太子殿下可也要添一些彩头?”
毕竟圣人不在,如今这场中掌事的便是太子。
如今太妃做了表率,场下这些比试之人俱是世家子弟,来日承荫袭爵,确实是趁机收买人心的机会。
太子先前倒没想过将彩头添到女眷身上去,想了想,点了头,当即让内侍着手安排。
等内侍领了命退下,太子方才转头看向章启:“皇叔,怀胎十月一朝为母,以孝为先,太妃这番举动可就差直接报你的名字了……”
这种事,太妃以前就做过不少,太子从皇上那听过一些往事,颇有些头疼,太妃此举无异于将章启架起来,且还是在他掌管的场子上出了这种事。
太子有些过意不去:“本宫先前不知太妃用意,但如今她既做了表率,本宫就不得不添礼了,皇叔你可不要怪罪本宫。”
远处的观景台上,命妇们的交头接耳,虞秋烟面露忧色……
章启转头从虞秋烟那收回视线,看向太子:“本王想请太子殿下帮个忙。”
这场比试虽说有模有样,但相比于武士而言却有些儿戏。章启已观察了小半日,沉声道:“刘家的庶子箭术不算好,但骑术极佳,今日应当会进前三。本宫希望殿下对刘五可额外嘉赏,并向刘五提出比试。”
太子愣了一下,回过神来。
“皇叔你的意思是,让本宫去拿那彩头?!”
他忙摇头,“本宫才不想当出头鸟。”
“太子可还想知道梁家小姐为何恼你,本王有法子……”
……
-
正如章启所料,最后算上骑术,最突出的只有三人,而刘五就是其中一个,另两个均是世家嫡子。
太学武艺比试,分了刀枪剑戟诸多方面,若单拎出来一样,刘五不算最突出,但综合来看,他样样不俗,且骑术一骑绝尘,引得众人惊叹。
章启身为考校之人,更是钦点了刘五为魁首。
内监报出前三人的姓名后,太子佯作不知问道:“刘家的五公子?本宫倒是没听过。”
“回殿下,正是户部刘侍郎家的五公子。”
太子佯装惊讶,扫了一圈这选拔出来的三人,连道:“五公子骑术如此了得,倒叫本宫也想比一场。”
周围人立即让开路,恭敬地请太子殿下上马。
“不过只比赛赛马,可就缺点意思。本宫看刘公子箭术也不错,不如同本宫一块比一场。”
“殿下的意思是,驭马射箭?”刘五微惑。
“正是。”
太子坐在乌雅马之上,在萧瑟的秋景中,笑意宛如春风,内心心情却算不上好。
今日的比试,太子本身就有意上场,但原本比赢了比输了都不要紧。
赢了是他作为储君本事了得,输了就谦逊地嘉赏下去,也能彰显风范,还能顺道笼络人心。
原本计划得好好的,但章启的意思是,他非赢不可。
太子忽而扭头往西侧高楼看了一眼,他身姿挺拔,面容清隽,风头尤盛,引得一众女子含羞低头。
而原先说章启闲话的命妇也有了新的噱头,有人对着刘夫人说起了风凉话:“五公子……连太子殿下都刮目相看呢。可若是,刘家庶出的公子赢了彩头,也不知是要送给刘夫人呢,还是刘家的姨娘?”
“能不能夺魁还说不准呢。周夫人莫不是觉得太子殿下也不如那庶出的小子。”
“不管怎么说,那可是太子殿下亲口赞扬过的,能得殿下褒奖想必不一般啊。”
周围声音渐起。
梁元星闻言却不停地翻白眼。
“他这样的人才无所谓输赢呢,惯会收拢人心。偏又挑了刘五,赢了风光,就算是输了,他笑着认个输,把赏赐送出去也是他有容人雅量。”
虞秋烟原本提心吊胆,被元星这般一说,也忍不住捂着帕子笑起来:“我们元星这样懂太子殿下,想必殿下知道了也很开心。”
“你还取笑我,你看看你后头。”元星抬起下巴,点了点虞秋烟身后。
原是在章启身边的小内监小跑着过来,附耳道:“肃王妃,王爷让奴才来接您去另一边。”
自从太子下了场,要比骑术时,章启便从底下上了楼,此处女眷众多,他不便贸然靠近,远远地同虞秋烟隔了几排廊柱。
“你过去罢,我自个儿看看。”元星推了推人,打趣道,“总不好叫我一人占着。”
……
场下,侍从们已经将原先分散成一排的靶子尽数挪开了去,只留了两个相对立于场地中央。
“本宫执红色箭翎,你执蓝色箭翎,寻常射箭,以击中靶子箭数为判。”太子将箭篓挂到乌雅马的背后,同刘五商议,“今日还是这样,不过要改改规则。”
太子向刘五比了比手中的箭矢,道:“今日人这样多,为了更有意思些,你若有自信可任意击落本宫的箭。同样,本宫也可以击落你的。”
“好。”
随着一声鼓响,两匹马便如流星般相向奔去。
刘五射中了两箭,太子亦中了两箭。第三箭时,刘五率先张弓,蓝色的箭矢率先冲出,向着靶心飞去,可眼见着只离靶子不过半尺,从旁横生一箭,蓝色羽箭被横着挡了一道,竟硬生生从靶边擦过。
太子竟抄了近路,策马从斜侧打断了蓝色羽箭的轨迹。
这一下不止满堂喝彩,更是让刘五不敢随意张弓,否则他必得以更大的力度张弓拉箭才行,而太子只需要抄近路从斜侧干扰,还能留存气力。
这一下不止是比武艺,还要互相算计,刘五瞧着太子气定神闲的模样,强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两人互相盯着对方的弓,骑着马在场中绕了数圈,数次射箭皆被对方干扰,始终无一人中靶心。
场上的比试叫众人提着一口气。
虞秋烟却无心观战,离了那些命妇,一时静悄悄的,只有一些风声过耳。
她跟着章启踏步走上更高处的云台。
“怎么到这边来了?”
“你可有听见什么闲话?”他问道。
“她们当着我的面,可不敢说什么闲话。”虞秋烟捏了捏他的手,“王爷不必的担心。”
章启视线落到交错的手间,转头扫过场下绕着圈子的两人,唇角微勾。
“本王还以为,刘五是庶子,又崭露头角,想必闲话不少。”
“……刘五的闲话?这个确实有,王爷是有千里耳不成?”
虞秋烟笑着接过话,倚着栏杆往武场眺望,“王爷觉得谁能赢?”
“刘五的马虽是千里良驹,但已经跑了半日了。”
章启摇了摇头,道,“太子不过拦了他一箭,他便束手束脚,一时被唬住了罢了。”
他指了指场上两人的位置:“这个距离,如果不想中自己的靶子而只干扰别人的箭,看起来似乎会省力,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要想每一箭都击中并不容易。”
“再这样耗下去,刘五的马会率先体力不支。”
“这么说太子会拔得头筹咯。”虞秋烟微惑。
场中的局势确实如章启所言,武场中的两人周旋了小半日,看上去势均力敌,可随着时辰渐长,刘五显然有些跟不上太子的速度,以至于叫太子寻着机会连中两箭。
最后太子箭篓中的箭矢率先用完,中靶的数量也比刘五的多出一根。
人群中响起一阵喝彩,周围人连赞太子殿下武艺非凡。
太子下了马,面对众人夸赞仍旧十分谦逊,如实道:“刘公子的马不如本宫,是本宫胜之不武了。”
他还额外给刘五赏赐了一匹良马。
千里良驹与头面相比,自然是前者更有意义,尤其是对于一个庶子而言。刘五看向太子殿下,当即感激地躬身谢恩。
太子不动声色地扫太妃赏赐的彩头,转身便让东宫的内侍收了过来。
他在众人面前大方地拿起了头面,欣赏了片刻,忽然有些为难。
“原本是该送予母后的,可本宫前阵子才听皇叔说金饰坊的首饰不错,最适合送予家中长辈,听闻皇叔已经替太妃娘娘预定上了,本宫为了不落于后,只好也命人选了一套。如今若要将太妃娘娘拿出宫的彩头再带回去送予母后,未免小气……”
他沉思了片刻,继续道,
“既然是宫中送出来的东西也没有再拿回去的道理。本宫前些日子冲撞了梁小姐,忘了赔礼,不如借花献佛,送给梁小姐,才算不失礼数。
想必这般送出去,太妃娘娘和母后都会高兴。”
太子说得有理有据,且他行事,自然无人敢说不妥。更遑论,谁都知道太子和梁家的婚事在即,这也是一桩喜事。
一时,周围人连声称赞殿下有心。
……
底下的动静太大,虞秋烟便是瞧不清也隐约知道发生了何事,待内侍回禀完底下发生了何事之后,她更是哭笑不得。
好端端的母子情,被太子这般一打岔,倒是让众人忘记去共情太妃娘娘那一番苦心了。
连那些命妇也尽数围到了梁元星身边上赶着朝这未来太子妃说好话。
虞秋烟看着场上的风向转瞬即变,不由笑了:“太子借花献佛,想来元星能消消气。”
她扭头问章启:“这是王爷一早就料到的结果?若真叫刘五带回家,只怕很快就传扬出王爷的闲话了。”
“本王只是想叫太子拿走那东西罢了。”
武场之外树叶凋零,一片光秃秃的树干。
周围风声入耳,虞秋烟在上头看着众人渐渐散去。
许久。
章启开口道:“太妃是本王生母,本王也确实同她关系冷淡。”
“本王知道坊间说本王六亲不认,冷漠无情……这许多传闻都是三人成虎,但那些人说的有一点,是真的。”
章启转头看向她,继续道,“本王确实不算孝子。所以,太妃今日才这样提醒本王,她没有提醒错。”
……
贫贱与富贵,荣宠与羞辱,全在天子一息之间。
因为先帝一句话,章启与太妃一朝便从京中炙手可热的的贵妃娘娘与小皇子成了武宁山上的孤儿寡母,顶着被驱逐出京的身份,人尽可欺。
当年,母子二人乍然到了武宁山便受尽了冷眼。
一开始,太妃还抱着皇上不过是一时气话的侥幸,后来逐渐认清再无转圜之地,渐渐有些魔怔。
每一天,她都会歇斯底里地质问章启,要年幼的他一遍遍地反思,为何要惹圣人不喜,害她沦落至此。每每平静下来,太妃仍以泪洗面,她说不该生下他,他是煞星入命,拖累了她与陛下,克得陛下病重,才会被赶出京城。
若只是疯言疯语倒也罢了。
酷暑天里,章启生了病,她却不愿使医官来医治,章启被关进了小佛堂,他跪在黑暗之中,望着一列列佛堂前供奉的香火,像是在看一具具幽魂。
黑暗的空间让人窒息,更何况那时候他也是个稚子,在宫中时受尽恩宠。
在小佛堂却只有一个武宁山被放逐多年的挑水奴照顾他。
他会偷偷送来汤药饭食,但每一次都会辱骂折骂他,京中受宠的小皇子被踩在自己脚下,难免叫人在幻想中迷失。
可笑的是,那时年幼的他还不能离开那个奴仆。
他确实仰仗他的鼻息,因为那个人是当时唯一会为他送药之人。
而太妃身边的丫鬟奴仆俱得了她的指令,那些人眼见他膝下生疮,暑热难消,面色苍白,却还能冷漠地露出笑意来。
他们会说:“小主子,你乖一点,再忍一忍,等娘娘回宫就好了……”
多么可笑!这些人明明笑着,却比那个踩着他要他跪地求饶的恶仆更叫人感到绝望。
先帝尚未仙去时,每隔一月宫中有内侍前来探望,有时是太妃娘家人前来探望。
那个时候,佛堂大门会打开,不过一瞬,那些奴仆勒令他抄写经书,勒令他哭出声来,会将他膝下的疮疤展露于内侍跟前,更要他哭着喊父皇,哭着说自己错了。
他在小佛堂背光之处哭得声嘶力竭,能听到他的母亲对送东西来的内侍苦苦相求:“以前是我教子无方,如今,他是真心悔过的,日后必不会再犯了。他为了替陛下在佛前抄经,日以继夜,才会病成这样,陛下怜悯我们母子,一定会愿意见我的,是了,只要陛下见我就好了,公公可一定要将我的话转告给陛下……”
可每一次消息都石沉大海,渐渐地,连送东西的太监都不曾来了,太妃变本加厉,每一次都要想法子让他病得更重一些。
……
虞秋烟见章启垂眸,伸手捏了一下他的手,温声道:“可我听说,王爷立了军功,第一件事便是请求将太妃接回宫中安享晚年。我讲的也是真的!那些人说的,王爷不应放在心上。我相信王爷是有原因的!”
“你……”
她紧紧看着他,双眼坚定,章启却不敢再看,低下头来。
虞秋烟:“王爷你在乎他们所说的吗?”
章启当即摇了摇头,视线落到两人相扣的掌心之上,白皙柔软的手指从指缝之间挤进去。
他抬眸看着虞秋烟,又点了头,重新道:“在乎的。”
他可以不在乎那些传闻,可如今不一样了,她同他在一起,也会被言语中伤……
虞秋烟拧了眉,有些为难,沉思了片刻,想了个法子:“要扭转坊间传闻有些难,但也并非全无可能。的方才太子的话就是最好的佐证,我明日就找人以王爷的名义搜罗首饰送给太妃!再找人去外头传扬一番王爷接太妃回宫的故……”
她从未因为旁人的话而对他有过丝毫怀疑。
章启忽然伸手将她揽入怀中。
“——事……王爷?”
“你可知我为何会从武宁山逃走?”他忽然问。
-
章启看着远处的落叶,慢慢回想起离开武宁山的那些日子。
他讲得极其平静,尽力不掺和一丝情绪去叙述,却无端叫人难过。虞秋烟有些不忍心听下去,
“……跑下山的那天晚上,本王忽然明白,一个不受宠的嫔妃和被驱除出京的皇子,又逢京中朝局更迭,本王就算那个时候真的死了,这世上也没一个人在意。更不会有一个人在乎,这世上还有一个皇子,死在了武宁山……”
所以才有后来流落在外,走南闯北的小皇子。
虞秋烟早先只听虞衡讲过,那些年章启同太妃过得不好,且母子二人早已生了隔阂,否则章启又怎会离开武宁山多年而不为人所知。
那时候,宫中派人偶去,问起章启,太妃每一次都说章启病重不得见人。
可现在听章启讲完她只觉得心惊,难怪她数次入宫,宫中旧人都说章启年幼时如何讨人喜欢,随后又怅然感叹,肃王长大后成了一副冷清漠然的模样。
又有几人当真了解此中种种。
“怎么哭了?”章启抚了抚她的面颊,笑道,“后面可都是好的事情呢,苏杭山水,平湖秋月,三湖四溪十八堤,本王都有幸见到过……”
虞秋烟靠着他,皱了皱鼻子,分明是她该安慰他的,她努力控制着泪水。
“如果是我那时候认识你就,就好了……”
她声音有些断断续续起来。
“都过去了,本王正是离了武宁山才认识……认识了不少人,说起来是本王挣了。”
虞秋烟摇了摇头:“可是你那时候一定是很难受,非常难受……才会离开武宁山的。”
一个皇子本该锦衣玉食,不涉世事,可却被逼得在心灰意冷之下,离开唯一熟悉的亲人,必然是下了好一番决心。
更何况章启不是天生冷性子的人,他若要照顾一棵树都会放在心上,要他决心抛弃所有,离开生母,更换身份,他一定也是难过的。
章启伸手揽住她,心口微动。
知道这些往事的人往往说他不知世道险恶,年幼无知,一意孤行,好在他运道好,才侥幸存活,又得以被无觉大师带回京城。
——只有她说,他一定很难过。
“若你那时候在武宁山,本王必定不愿离开了。”
◎名声◎
梁元星提前送了书信来, 提醒虞秋烟莫忘了同她约定的时辰,好陪着她一块儿去演武场地。
若不是收到这封信,虞秋烟还真忘记了这回事, 可问题是她答应了章启要同章启一道过去。
成了婚难免遇到这样的时刻,一边是手帕交, 一边是夫君, 哪边都不好推拒。
虞秋烟苦恼了数息。
晨光熹微, 章启站在窗子后边一片亮光之外的屏风旁穿戴长衫,墨蓝的曳撒武服,腰口以玉革收紧。
一扭头见虞秋烟站在原地没动,问:“你不同本王一道?”
他立于明暗之间, 长身玉立,姿容卓绝, 虞秋烟欣赏了一会,心口微动。
“夫君,你过来!”
她言笑晏晏,章启依言走过去。
虞秋烟站在床沿替他挑起了革带, 又帮他将青灰的香囊与腰间佩玉一道挂上去,之后瞧了瞧,又踮起脚贴心地理了理他衣领上的缘边。
不吝赞美道:“夫君真好看!穿这个颜色尤其好看。王爷今日穿这个出门,一会姜大人和太子殿下见了, 必定眼前一亮!”
章启闻言,狐疑地拧了眉:“本王要他们眼前一亮作甚?让赏云进屋替你梳妆。”
虞秋烟转开视线,语焉不详:“王爷先去!我,我梳妆慢, 想休息一会, 晚些时候再过去。”
章启看穿她:“难怪——”
“难怪一大早就甜言蜜语。你是吃准了本王拿你没法子。”
没办法, 元星邀她在前,实在不好推拒。至于章启,感觉比较好哄……
-
把章启哄出了门,虞秋烟才慢吞吞地敷粉画眉点唇脂,她和梁元星约定的时辰要稍晚一些。
演武场内早已经聚集了一群太学的学子。太学学子每年有较为正式的文试,但圣人却希望诸学子文武双全,不要重文而轻武,近几年又加了比武。
虞秋烟到的时候早早便有人迎了上来,女眷们被迎着从侧门进入演武场高台西侧观景台之上。
底下的学子张弓拉箭,即便有失准头,观景台的命妇也是一阵喝彩。
时不时能听见哪家的妇人自得地指着场下道:“瞧见没,左列第二个是我徐家的公子。”
也有人说着风凉话。
“东边倒数第二个是刘家的嫡公子罢,怎么比庶子还差。”
虞秋烟与梁元星一道出现,因着肃王妃以及预定太子妃的身份,直接被众人围在了中间,占据了绝佳观景地。
场地边缘,太子同章启正在交谈,章启伸出手点了点一列队伍,也不知说了些什么,忽然朝西边抬头看了一眼。
虞秋烟一直看着章启,张了张嘴,无声说了一句什么,远远笑起来。
章启瞧清了她,也跟着抿唇而笑,平素凶神恶煞的模样难得消融,看得身侧的人心头怪异。
太子顺着他的视线抬眸,不由腹诽,这两个人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眉目传情!
而梁元星一见他的视线看过来,赶忙缩到了虞秋烟身后,显然还对日前他的话心存不满,女子当真是记仇!
太子:“皇嫂方才说了什么?”
“本王以为她不来了,方才说要给本王惊喜。”
原来虞秋烟的口型是在问“惊不惊喜?”,这两个人竟然还在大庭广众之下说私房话!
他皇叔的语气还似乎格外骄傲。太子不由翻了个白眼,看着虞秋烟身后露出来又欲盖弥彰缩回去的那个脑袋,有些不是滋味。
“皇叔,你知道皇嫂为什么不愿意同你一块儿来么?”
章启取过一张长弓,伸手拉了拉,扭头示意他继续讲。
“前阵子本宫也向梁家递了帖子,本来梁家小姐要同本宫一块儿来的,不想日前在皇后宫门外她忽然说不愿同本宫一道儿了……”
他抬手指了指虞秋烟身旁的人:“本宫可亲眼瞧着梁家小姐坐着王府的马车一道儿进来的。”
章启反问:“梁家小姐为何不愿同你一道儿?”
太子愣了片刻,又继续正色道:“皇叔,本宫的意思是,你这般模样,迟早被皇嫂忽悠了,什么惊喜,也就皇嫂哄哄你罢了。”
“是吗?”章启放下弓箭,面露不满,“你有功夫琢磨王妃是不是在哄我,不如先想想为什么梁小姐不愿同你一道。”
得,被他拆穿还不爱听。
-
观景台上热闹非凡,小内监忽然抱着托盘登上来,扬声道:“太妃体恤诸位命妇之心情,怀胎十月一朝为母,她老人家心疼诸位母亲在这台上为底下的小子操心,心有所感,特地取了玛瑙碧玉头面,届时谁家的儿郎拔得头筹,哪家夫人便也能沾沾光。”
“王贵妃有感于太妃心意,添了青玉透雕花玉搔头一对……”
内侍身后还跟了一群小太监,纷纷应和,俱是宫中妃子凑上来的彩头,所说的话也大同小异。
太妃虽然没露面,但声势尤在。
一连串的珠宝彩饰玉如意报上来,底下的人也愈发沸腾起来。
“大兆以孝为善,还望诸位儿郎尽力才是。”
太妃这一举动倒确实为底下一众小子加了一把士气,命妇们也乐见其成,个个笑容满面,连赞太妃体贴。
梁元星看了看虞秋烟:“这种小试,圣人不过露个面罢了,吵吵嚷嚷的,宫里人都不爱凑这个热闹,太妃远在宫中竟还特地送了首饰来,只怕是为了肃王来的。”
以孝为先……一朝为母,这内侍显然话中有话,明面上是添个彩头,内地里,只怕很难不叫人想到肃王身上。
毕竟肃王如今在外一大恶名便是六亲不认,冷漠无情。
太妃与肃王虽是亲生母子,可这两人感情淡漠在京中也是出了名的……
果不其然,没一会,场中的命妇们便隐隐说起了闲言,隐隐约约还能听到肃王二字。
“……如今太妃回宫已有些年头了,这亲母子能有什么仇,听闻王爷至今也只进宫看望过太妃一回。”
“要我说当初如果不是肃王,太妃指不定早就……”
“慎言!”
“娘,王爷和太妃为什么不和?”
“百事孝为先。能有什么不和。只怕是……自幼无人教导,不懂这些。”
“是啊,太妃娘娘心慈仁善,又怜惜肃王流落在外数年,仍旧一如既往,倒是个可怜母亲。”
“做孩子的不懂事,做母亲的只会怪自己……”
众口铄金,这些命妇虽然不会说到虞秋烟明面来,但却十分同情太妃娘娘,人一多了,便肆无忌惮起来。
有几个声音,虞秋烟听得格外清楚,她转身冷眼一一扫过众人,场上之人才缓缓安静下来。
台下负责考校武艺的章启一派冷然,似有所感地对上她的视线,章启点了点头,又转开视线。
虞秋烟面露担忧,今日过后只怕又要有一堆折子参上去,说他粗莽无礼,不孝不仁了。
-
虞秋烟在台上有条不紊地命将那些彩头分了类,并按照内侍所说的,与众位命妇定下了分配规则,只有最终胜者才能赢得太妃娘娘的赏赐。
内侍将台上之事一一传来,问:“太子殿下可也要添一些彩头?”
毕竟圣人不在,如今这场中掌事的便是太子。
如今太妃做了表率,场下这些比试之人俱是世家子弟,来日承荫袭爵,确实是趁机收买人心的机会。
太子先前倒没想过将彩头添到女眷身上去,想了想,点了头,当即让内侍着手安排。
等内侍领了命退下,太子方才转头看向章启:“皇叔,怀胎十月一朝为母,以孝为先,太妃这番举动可就差直接报你的名字了……”
这种事,太妃以前就做过不少,太子从皇上那听过一些往事,颇有些头疼,太妃此举无异于将章启架起来,且还是在他掌管的场子上出了这种事。
太子有些过意不去:“本宫先前不知太妃用意,但如今她既做了表率,本宫就不得不添礼了,皇叔你可不要怪罪本宫。”
远处的观景台上,命妇们的交头接耳,虞秋烟面露忧色……
章启转头从虞秋烟那收回视线,看向太子:“本王想请太子殿下帮个忙。”
这场比试虽说有模有样,但相比于武士而言却有些儿戏。章启已观察了小半日,沉声道:“刘家的庶子箭术不算好,但骑术极佳,今日应当会进前三。本宫希望殿下对刘五可额外嘉赏,并向刘五提出比试。”
太子愣了一下,回过神来。
“皇叔你的意思是,让本宫去拿那彩头?!”
他忙摇头,“本宫才不想当出头鸟。”
“太子可还想知道梁家小姐为何恼你,本王有法子……”
……
-
正如章启所料,最后算上骑术,最突出的只有三人,而刘五就是其中一个,另两个均是世家嫡子。
太学武艺比试,分了刀枪剑戟诸多方面,若单拎出来一样,刘五不算最突出,但综合来看,他样样不俗,且骑术一骑绝尘,引得众人惊叹。
章启身为考校之人,更是钦点了刘五为魁首。
内监报出前三人的姓名后,太子佯作不知问道:“刘家的五公子?本宫倒是没听过。”
“回殿下,正是户部刘侍郎家的五公子。”
太子佯装惊讶,扫了一圈这选拔出来的三人,连道:“五公子骑术如此了得,倒叫本宫也想比一场。”
周围人立即让开路,恭敬地请太子殿下上马。
“不过只比赛赛马,可就缺点意思。本宫看刘公子箭术也不错,不如同本宫一块比一场。”
“殿下的意思是,驭马射箭?”刘五微惑。
“正是。”
太子坐在乌雅马之上,在萧瑟的秋景中,笑意宛如春风,内心心情却算不上好。
今日的比试,太子本身就有意上场,但原本比赢了比输了都不要紧。
赢了是他作为储君本事了得,输了就谦逊地嘉赏下去,也能彰显风范,还能顺道笼络人心。
原本计划得好好的,但章启的意思是,他非赢不可。
太子忽而扭头往西侧高楼看了一眼,他身姿挺拔,面容清隽,风头尤盛,引得一众女子含羞低头。
而原先说章启闲话的命妇也有了新的噱头,有人对着刘夫人说起了风凉话:“五公子……连太子殿下都刮目相看呢。可若是,刘家庶出的公子赢了彩头,也不知是要送给刘夫人呢,还是刘家的姨娘?”
“能不能夺魁还说不准呢。周夫人莫不是觉得太子殿下也不如那庶出的小子。”
“不管怎么说,那可是太子殿下亲口赞扬过的,能得殿下褒奖想必不一般啊。”
周围声音渐起。
梁元星闻言却不停地翻白眼。
“他这样的人才无所谓输赢呢,惯会收拢人心。偏又挑了刘五,赢了风光,就算是输了,他笑着认个输,把赏赐送出去也是他有容人雅量。”
虞秋烟原本提心吊胆,被元星这般一说,也忍不住捂着帕子笑起来:“我们元星这样懂太子殿下,想必殿下知道了也很开心。”
“你还取笑我,你看看你后头。”元星抬起下巴,点了点虞秋烟身后。
原是在章启身边的小内监小跑着过来,附耳道:“肃王妃,王爷让奴才来接您去另一边。”
自从太子下了场,要比骑术时,章启便从底下上了楼,此处女眷众多,他不便贸然靠近,远远地同虞秋烟隔了几排廊柱。
“你过去罢,我自个儿看看。”元星推了推人,打趣道,“总不好叫我一人占着。”
……
场下,侍从们已经将原先分散成一排的靶子尽数挪开了去,只留了两个相对立于场地中央。
“本宫执红色箭翎,你执蓝色箭翎,寻常射箭,以击中靶子箭数为判。”太子将箭篓挂到乌雅马的背后,同刘五商议,“今日还是这样,不过要改改规则。”
太子向刘五比了比手中的箭矢,道:“今日人这样多,为了更有意思些,你若有自信可任意击落本宫的箭。同样,本宫也可以击落你的。”
“好。”
随着一声鼓响,两匹马便如流星般相向奔去。
刘五射中了两箭,太子亦中了两箭。第三箭时,刘五率先张弓,蓝色的箭矢率先冲出,向着靶心飞去,可眼见着只离靶子不过半尺,从旁横生一箭,蓝色羽箭被横着挡了一道,竟硬生生从靶边擦过。
太子竟抄了近路,策马从斜侧打断了蓝色羽箭的轨迹。
这一下不止满堂喝彩,更是让刘五不敢随意张弓,否则他必得以更大的力度张弓拉箭才行,而太子只需要抄近路从斜侧干扰,还能留存气力。
这一下不止是比武艺,还要互相算计,刘五瞧着太子气定神闲的模样,强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两人互相盯着对方的弓,骑着马在场中绕了数圈,数次射箭皆被对方干扰,始终无一人中靶心。
场上的比试叫众人提着一口气。
虞秋烟却无心观战,离了那些命妇,一时静悄悄的,只有一些风声过耳。
她跟着章启踏步走上更高处的云台。
“怎么到这边来了?”
“你可有听见什么闲话?”他问道。
“她们当着我的面,可不敢说什么闲话。”虞秋烟捏了捏他的手,“王爷不必的担心。”
章启视线落到交错的手间,转头扫过场下绕着圈子的两人,唇角微勾。
“本王还以为,刘五是庶子,又崭露头角,想必闲话不少。”
“……刘五的闲话?这个确实有,王爷是有千里耳不成?”
虞秋烟笑着接过话,倚着栏杆往武场眺望,“王爷觉得谁能赢?”
“刘五的马虽是千里良驹,但已经跑了半日了。”
章启摇了摇头,道,“太子不过拦了他一箭,他便束手束脚,一时被唬住了罢了。”
他指了指场上两人的位置:“这个距离,如果不想中自己的靶子而只干扰别人的箭,看起来似乎会省力,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要想每一箭都击中并不容易。”
“再这样耗下去,刘五的马会率先体力不支。”
“这么说太子会拔得头筹咯。”虞秋烟微惑。
场中的局势确实如章启所言,武场中的两人周旋了小半日,看上去势均力敌,可随着时辰渐长,刘五显然有些跟不上太子的速度,以至于叫太子寻着机会连中两箭。
最后太子箭篓中的箭矢率先用完,中靶的数量也比刘五的多出一根。
人群中响起一阵喝彩,周围人连赞太子殿下武艺非凡。
太子下了马,面对众人夸赞仍旧十分谦逊,如实道:“刘公子的马不如本宫,是本宫胜之不武了。”
他还额外给刘五赏赐了一匹良马。
千里良驹与头面相比,自然是前者更有意义,尤其是对于一个庶子而言。刘五看向太子殿下,当即感激地躬身谢恩。
太子不动声色地扫太妃赏赐的彩头,转身便让东宫的内侍收了过来。
他在众人面前大方地拿起了头面,欣赏了片刻,忽然有些为难。
“原本是该送予母后的,可本宫前阵子才听皇叔说金饰坊的首饰不错,最适合送予家中长辈,听闻皇叔已经替太妃娘娘预定上了,本宫为了不落于后,只好也命人选了一套。如今若要将太妃娘娘拿出宫的彩头再带回去送予母后,未免小气……”
他沉思了片刻,继续道,
“既然是宫中送出来的东西也没有再拿回去的道理。本宫前些日子冲撞了梁小姐,忘了赔礼,不如借花献佛,送给梁小姐,才算不失礼数。
想必这般送出去,太妃娘娘和母后都会高兴。”
太子说得有理有据,且他行事,自然无人敢说不妥。更遑论,谁都知道太子和梁家的婚事在即,这也是一桩喜事。
一时,周围人连声称赞殿下有心。
……
底下的动静太大,虞秋烟便是瞧不清也隐约知道发生了何事,待内侍回禀完底下发生了何事之后,她更是哭笑不得。
好端端的母子情,被太子这般一打岔,倒是让众人忘记去共情太妃娘娘那一番苦心了。
连那些命妇也尽数围到了梁元星身边上赶着朝这未来太子妃说好话。
虞秋烟看着场上的风向转瞬即变,不由笑了:“太子借花献佛,想来元星能消消气。”
她扭头问章启:“这是王爷一早就料到的结果?若真叫刘五带回家,只怕很快就传扬出王爷的闲话了。”
“本王只是想叫太子拿走那东西罢了。”
武场之外树叶凋零,一片光秃秃的树干。
周围风声入耳,虞秋烟在上头看着众人渐渐散去。
许久。
章启开口道:“太妃是本王生母,本王也确实同她关系冷淡。”
“本王知道坊间说本王六亲不认,冷漠无情……这许多传闻都是三人成虎,但那些人说的有一点,是真的。”
章启转头看向她,继续道,“本王确实不算孝子。所以,太妃今日才这样提醒本王,她没有提醒错。”
……
贫贱与富贵,荣宠与羞辱,全在天子一息之间。
因为先帝一句话,章启与太妃一朝便从京中炙手可热的的贵妃娘娘与小皇子成了武宁山上的孤儿寡母,顶着被驱逐出京的身份,人尽可欺。
当年,母子二人乍然到了武宁山便受尽了冷眼。
一开始,太妃还抱着皇上不过是一时气话的侥幸,后来逐渐认清再无转圜之地,渐渐有些魔怔。
每一天,她都会歇斯底里地质问章启,要年幼的他一遍遍地反思,为何要惹圣人不喜,害她沦落至此。每每平静下来,太妃仍以泪洗面,她说不该生下他,他是煞星入命,拖累了她与陛下,克得陛下病重,才会被赶出京城。
若只是疯言疯语倒也罢了。
酷暑天里,章启生了病,她却不愿使医官来医治,章启被关进了小佛堂,他跪在黑暗之中,望着一列列佛堂前供奉的香火,像是在看一具具幽魂。
黑暗的空间让人窒息,更何况那时候他也是个稚子,在宫中时受尽恩宠。
在小佛堂却只有一个武宁山被放逐多年的挑水奴照顾他。
他会偷偷送来汤药饭食,但每一次都会辱骂折骂他,京中受宠的小皇子被踩在自己脚下,难免叫人在幻想中迷失。
可笑的是,那时年幼的他还不能离开那个奴仆。
他确实仰仗他的鼻息,因为那个人是当时唯一会为他送药之人。
而太妃身边的丫鬟奴仆俱得了她的指令,那些人眼见他膝下生疮,暑热难消,面色苍白,却还能冷漠地露出笑意来。
他们会说:“小主子,你乖一点,再忍一忍,等娘娘回宫就好了……”
多么可笑!这些人明明笑着,却比那个踩着他要他跪地求饶的恶仆更叫人感到绝望。
先帝尚未仙去时,每隔一月宫中有内侍前来探望,有时是太妃娘家人前来探望。
那个时候,佛堂大门会打开,不过一瞬,那些奴仆勒令他抄写经书,勒令他哭出声来,会将他膝下的疮疤展露于内侍跟前,更要他哭着喊父皇,哭着说自己错了。
他在小佛堂背光之处哭得声嘶力竭,能听到他的母亲对送东西来的内侍苦苦相求:“以前是我教子无方,如今,他是真心悔过的,日后必不会再犯了。他为了替陛下在佛前抄经,日以继夜,才会病成这样,陛下怜悯我们母子,一定会愿意见我的,是了,只要陛下见我就好了,公公可一定要将我的话转告给陛下……”
可每一次消息都石沉大海,渐渐地,连送东西的太监都不曾来了,太妃变本加厉,每一次都要想法子让他病得更重一些。
……
虞秋烟见章启垂眸,伸手捏了一下他的手,温声道:“可我听说,王爷立了军功,第一件事便是请求将太妃接回宫中安享晚年。我讲的也是真的!那些人说的,王爷不应放在心上。我相信王爷是有原因的!”
“你……”
她紧紧看着他,双眼坚定,章启却不敢再看,低下头来。
虞秋烟:“王爷你在乎他们所说的吗?”
章启当即摇了摇头,视线落到两人相扣的掌心之上,白皙柔软的手指从指缝之间挤进去。
他抬眸看着虞秋烟,又点了头,重新道:“在乎的。”
他可以不在乎那些传闻,可如今不一样了,她同他在一起,也会被言语中伤……
虞秋烟拧了眉,有些为难,沉思了片刻,想了个法子:“要扭转坊间传闻有些难,但也并非全无可能。的方才太子的话就是最好的佐证,我明日就找人以王爷的名义搜罗首饰送给太妃!再找人去外头传扬一番王爷接太妃回宫的故……”
她从未因为旁人的话而对他有过丝毫怀疑。
章启忽然伸手将她揽入怀中。
“——事……王爷?”
“你可知我为何会从武宁山逃走?”他忽然问。
-
章启看着远处的落叶,慢慢回想起离开武宁山的那些日子。
他讲得极其平静,尽力不掺和一丝情绪去叙述,却无端叫人难过。虞秋烟有些不忍心听下去,
“……跑下山的那天晚上,本王忽然明白,一个不受宠的嫔妃和被驱除出京的皇子,又逢京中朝局更迭,本王就算那个时候真的死了,这世上也没一个人在意。更不会有一个人在乎,这世上还有一个皇子,死在了武宁山……”
所以才有后来流落在外,走南闯北的小皇子。
虞秋烟早先只听虞衡讲过,那些年章启同太妃过得不好,且母子二人早已生了隔阂,否则章启又怎会离开武宁山多年而不为人所知。
那时候,宫中派人偶去,问起章启,太妃每一次都说章启病重不得见人。
可现在听章启讲完她只觉得心惊,难怪她数次入宫,宫中旧人都说章启年幼时如何讨人喜欢,随后又怅然感叹,肃王长大后成了一副冷清漠然的模样。
又有几人当真了解此中种种。
“怎么哭了?”章启抚了抚她的面颊,笑道,“后面可都是好的事情呢,苏杭山水,平湖秋月,三湖四溪十八堤,本王都有幸见到过……”
虞秋烟靠着他,皱了皱鼻子,分明是她该安慰他的,她努力控制着泪水。
“如果是我那时候认识你就,就好了……”
她声音有些断断续续起来。
“都过去了,本王正是离了武宁山才认识……认识了不少人,说起来是本王挣了。”
虞秋烟摇了摇头:“可是你那时候一定是很难受,非常难受……才会离开武宁山的。”
一个皇子本该锦衣玉食,不涉世事,可却被逼得在心灰意冷之下,离开唯一熟悉的亲人,必然是下了好一番决心。
更何况章启不是天生冷性子的人,他若要照顾一棵树都会放在心上,要他决心抛弃所有,离开生母,更换身份,他一定也是难过的。
章启伸手揽住她,心口微动。
知道这些往事的人往往说他不知世道险恶,年幼无知,一意孤行,好在他运道好,才侥幸存活,又得以被无觉大师带回京城。
——只有她说,他一定很难过。
“若你那时候在武宁山,本王必定不愿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