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功宴那夜,沈昂雄跟李浔聊到了一件往事。关于除了他们沈家大军外,曾经也保护过上阳这片土地的魏家军。
盛元七年,大晏最西边的狄族举兵来犯,攻入了上阳地界,魏家十万大军受彼时的皇帝晏悯调遣而来,最后却全军覆没、无一幸免。
说到这些的时候,他面上的表情有些哀痛,也颇有一些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凉。
“那可是魏家军啊!大大小小不知道打过多少次仗,如豹一般迅捷、如狼一般凶狠、如虎一般威猛,能养出这样的军队,魏将军又是何等的雄才呀!”
确实是一支勇猛的队伍,李浔曾有听说。
十多年前魏家军驻守在玉龙关,可那时他年纪尚小,以为这天下只有玉龙关的天那么大,而魏家军的驻地离关内也有些距离,所以不曾真正的见过。
大抵是喝的有些多了,沈昂雄的情绪越发激动,声音也越发的大。
“就是那样的一支军队,就是那样的大将,竟然死在了这一片草原上啊——”
这样一支百战百胜的队伍,竟然全部折损在了这一场战斗中,确实令人痛惜。
到底为何会如此?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但总有人说,是卫将军之失、是魏家军之误,是他们太过于草率轻敌,所以作茧自缚。
又有人说,卫将军领着十万精兵、功高盖主,早就忠心不在。而大晏气运未绝、晏悯乃真龙天子,所以上天降了一道天谴,让他们悉数折在了那场大战中。
关于事情的真相众说纷纭,但无一例外,皆是贬低。
世人这么相信着,但李浔不信,无他,因为李浔不信晏悯。
“死在了这片草原上吗?”李浔端着酒盏往嘴中灌了一口,半眯上了双眸。“真的只是一时之失,还是其实早有算计呢?”
原本有些醉醺醺的沈昂雄,在听到这句话之后一愣,立刻僵直着身体看向了他。“你……”
“嗯?”李浔晃了晃自己手中的酒盏,看了过去。“我怎么了?”
“你刚刚说什么?”沈昂雄问他。
“没,我什么也没说。”
“不,你说了。”沈昂雄将手中的酒盏拍在了桌子上,整个人近乎是狼狈地靠近了李浔,又语无伦次地问:“你也觉得他们的事不是意外,对不对?”
李浔只是对着他笑了一下,并没有说话。
没有得到回答,对方也继续着把话说下去。“既然话已经说到这里,那我就不瞒你了,魏大将军对我有恩,我这条命就是他救下的,打小我就把他看作英雄。他不可能会犯那样的错,魏家军也不可能犯,所以我就是觉得他死的有蹊跷!”
李浔仍旧只是看着他,也仍旧就没有开口说话。
所以沈昂雄就又说了一遍,“李浔,他们死的有蹊跷。”话语当中带着掩盖不住的恳求。
两人对视良久,李浔慢慢地收住脸上挂着的笑,可依然没有开口。
沈昂雄有些急了。
“我查了十年,整整十年!可这十年之间,十万魏家军啊,我甚至一具尸骨也没有找到过,这怎么可能?”
“李浔,我在上阳也曾经听说过你的名,你是司礼监掌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所以我求求你,求求你给魏大将军给十万魏家军一个真相。”
说着沈昂雄就带着酒意起了身,晃晃悠悠之间,似乎想要给李浔下跪行礼。
李浔面上最后一点笑也没有了。
他没有阻拦,只是冷冷地说:“你听说过我,应该也知道我的名声不是很好,世人都说我是大佞臣,说我阉人误国,你怎么就这么信任我?”
沈昂雄答,“我只知道,如今千里迢迢从京都赶赴上阳,救了大晏百姓的人是你。”
李浔就又笑了。
他手肘着膝盖,身子往前倾了一些,定定地看着已经给他跪下行礼、恳求他的沈昂雄,说:“我给你看个东西。”
又问:“你想回京都看看吗?”
-
天启元年九月初八,是霜降。
夜深,晏淮清尚在睡梦中。
自坐上皇位以来,他少得好觉,而最近半梦半醒之间,又总是会想起被藏在密室当中成了白骨的母后。
他好不容易入睡,好不容易梦见了某个许久未见的人,谁知房门就被敲响了,猛地一下就让他惊醒了过来。
起初没作声,还以为是自己的梦到了,于是把自己吵醒了。
坐了一会儿之后,敲门的声音再次响起。
他摸住了自己压在枕头底下的匕首,用不大不小的声音问了一句。“谁?”
敲门的人并没有回答,甚至连敲门的声音也没有再响起。
他把匕首抽了出来,谨慎地握在了胸前,可还没来得及有什么动作,架子床一侧的窗子就忽然被撞开,于寂静的夜色中发出突兀的一声响。
他旋即扭过头去看,只见一个黑色的身影迅速朝自己扑过来。
握着匕首的手刚想举起,就被那黑影用极大的力道擒住了手腕,而下一刻,一把泛着寒光的剑就抵在了他的喉口。
万幸,那把剑没有其他的动作。
窗外朦胧的月色泄露了进来,片刻之后,他才看清把剑架在自己脖子上的人是谁。
正是那南下眉州已久,许久未回京都的司内。
司内脸上的表情很冷很淡,恍惚之间,晏淮清以为自己看到了李浔。
“你……”
“李重华,你背叛了我师父,把他关入了大牢,还放火烧死了他,是吗?”说出这些话时,司内也十分冷淡,却是一种近乎歇斯底里的冷淡。
这样的神情出现在司内的身上,其实很让人感受陌生,因为从前的司内,更像是一个染满书卷气息的儒生,如今眉眼之间却全是戾气。
“他救了、帮了你,但你杀了他,对吗?”
司内握着剑的手,微微偏了偏,没有使什么力道,可晏淮清的脖颈上就是出现了一道血痕,立刻,淡淡的血腥气在寝殿当中漫起。
晏淮清吃痛,抿了一下嘴唇,心中却生了几分薄怒。
所以司内现在是在质问他吗?但司内又凭什么质问他?他与李浔欺上瞒下,不过就是一丘之貉。
他一个被骗的人都还没对他司内做些什么,没想到反倒率先被质问了。
于是他不做回答,只是反问:“所以你是认为他死了,才夜闯皇宫,想要为他复仇,对吗?”
司内没有着急回复他的话,只是忽然很怪异的地扭头,而后看向了晏淮清被擒住的那只手。轻轻抖了抖,那盖住腕骨的袖口就滑了下去,一个被精心雕琢过的、银镶玉的镯子,也展露了出来。
彼此都沉默了,大抵维持着这样的沉默有好一会儿。
良久,司内忽然笑了一下,戾气在这个笑之间就散去了。“当然不是,我师父怎么会死在你的手里。”
说着,把架在晏淮清脖子上的剑收了回去,也松开了擒住手腕的手。
他扯了一张挂在架子上的布,擦掉了剑上沾染的血。“我找你,只是因为觉得你这人忘恩负义,实在可气!”
“忘恩负义?”晏淮清抬手摸了一下被碰伤的脖颈,感觉到了一些细密的疼。“你们你们施了我哪门子的恩,又与我结了哪门子的义?”
“司督主,当初你师父把我从天牢里带出去,其实也不是为了救下我这一条命吧?他到底对我做过什么,目的又到底为何,别说你不知道。”
一边说,他一边掀开被褥从床上翻了下去,接着抬起手中的匕首,也给司内的胳膊轻轻的来了一刀。
而后一字一句地说:“我不过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换做是其他人,或许心里都会觉得不快,晏淮清也做好了对方怒而还手的准备,可司内不是其他人,他谁也不是。
司内只是看着自己被割伤的地方,而后面带疑惑地偏头打量起了晏淮清。
好一会儿之后,复又开口道:“李重华,你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了。”
“因为我不是李重华,我也从来都不叫李重华,我姓晏,或许现在你该尊称我一声——陛下。”晏淮清刻意用十分苛责的语气说出了这些话。
“哦,对,你已经登上皇位了。”司内撕下了袖口的布料,往胳膊上受伤的地方扎了一圈。
晏淮清说的这些话,也没能刺激到他。
只是在默默地扎完之后,他又用一种可以算作是懵懂的语气,抬头问:“那你现在做了皇帝,还会和我师父在一起吗?”
原本晏淮清还有一些恼怒和不甘,也还在为方才的质问而置气,可在听完对方说的这些话之后,竟然觉得有些荒谬和想笑。
怪人,李浔连带着李浔一家子都是怪人。
可他晏淮清也好不到哪里去。
“会吗?”司内锲而不舍地继续问。
晏淮清走到铜盆边,用柔软的绸布擦了擦自己的脖子,凉意让他清醒了不少,也开始认真地思考对方问的问题。
“会吧。”他说。
“不过我们之间的事情,免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很复杂。”他又说。
然后司内从怀中掏出了一个小的瓷瓶给他,这瓷瓶他认得,从前在掌印府就经常看见,大抵是用来疗伤的。
“那你不用担心,我师父擅长解决复杂的事情,他会帮你的。”
等他把那瓷瓶接了过去,就又听见司内对他讲:“既然你们还会在一起,那我也会帮你。”
晏淮清慢慢地转过身,借着月色,他看着面前这个明明没有比李浔小多少,却又被李浔一手带大的人。
说:“司内,我确实需要你的帮忙。”
-
返程总是要比来时更快,从边境营地到走出上阳,不过就是几次日升日落。
天启元年九月廿九,在李浔即将到达汇阳岸口的时候,收到了一封来自京都的信,是晏淮清的亲笔。
这很难得,因为山水迢迢、道路艰险,来的时候,越往西北他们通信也就越少,过了天曲河之后,干脆直接断去了联系。
他净了净手,才将信展开。
里头写的东西很简单——催他赶快回京。
作者有话说:
大家,这一章重华和掌印时间线不是同步的,在小羊山大战(九月十五)之前,重华就见到了司内(九月初八),掌印这边回京已经是九月三十了,意思就是司内已经偷偷摸摸地帮重华去做事了。
PS:因为有特殊的安排,所以才会这样写,怕大家觉得乱,就解释一下下,这样的。
PPS:原来我们的农历九月没有三十!偷偷改掉!
庆功宴那夜,沈昂雄跟李浔聊到了一件往事。关于除了他们沈家大军外,曾经也保护过上阳这片土地的魏家军。
盛元七年,大晏最西边的狄族举兵来犯,攻入了上阳地界,魏家十万大军受彼时的皇帝晏悯调遣而来,最后却全军覆没、无一幸免。
说到这些的时候,他面上的表情有些哀痛,也颇有一些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凉。
“那可是魏家军啊!大大小小不知道打过多少次仗,如豹一般迅捷、如狼一般凶狠、如虎一般威猛,能养出这样的军队,魏将军又是何等的雄才呀!”
确实是一支勇猛的队伍,李浔曾有听说。
十多年前魏家军驻守在玉龙关,可那时他年纪尚小,以为这天下只有玉龙关的天那么大,而魏家军的驻地离关内也有些距离,所以不曾真正的见过。
大抵是喝的有些多了,沈昂雄的情绪越发激动,声音也越发的大。
“就是那样的一支军队,就是那样的大将,竟然死在了这一片草原上啊——”
这样一支百战百胜的队伍,竟然全部折损在了这一场战斗中,确实令人痛惜。
到底为何会如此?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
但总有人说,是卫将军之失、是魏家军之误,是他们太过于草率轻敌,所以作茧自缚。
又有人说,卫将军领着十万精兵、功高盖主,早就忠心不在。而大晏气运未绝、晏悯乃真龙天子,所以上天降了一道天谴,让他们悉数折在了那场大战中。
关于事情的真相众说纷纭,但无一例外,皆是贬低。
世人这么相信着,但李浔不信,无他,因为李浔不信晏悯。
“死在了这片草原上吗?”李浔端着酒盏往嘴中灌了一口,半眯上了双眸。“真的只是一时之失,还是其实早有算计呢?”
原本有些醉醺醺的沈昂雄,在听到这句话之后一愣,立刻僵直着身体看向了他。“你……”
“嗯?”李浔晃了晃自己手中的酒盏,看了过去。“我怎么了?”
“你刚刚说什么?”沈昂雄问他。
“没,我什么也没说。”
“不,你说了。”沈昂雄将手中的酒盏拍在了桌子上,整个人近乎是狼狈地靠近了李浔,又语无伦次地问:“你也觉得他们的事不是意外,对不对?”
李浔只是对着他笑了一下,并没有说话。
没有得到回答,对方也继续着把话说下去。“既然话已经说到这里,那我就不瞒你了,魏大将军对我有恩,我这条命就是他救下的,打小我就把他看作英雄。他不可能会犯那样的错,魏家军也不可能犯,所以我就是觉得他死的有蹊跷!”
李浔仍旧只是看着他,也仍旧就没有开口说话。
所以沈昂雄就又说了一遍,“李浔,他们死的有蹊跷。”话语当中带着掩盖不住的恳求。
两人对视良久,李浔慢慢地收住脸上挂着的笑,可依然没有开口。
沈昂雄有些急了。
“我查了十年,整整十年!可这十年之间,十万魏家军啊,我甚至一具尸骨也没有找到过,这怎么可能?”
“李浔,我在上阳也曾经听说过你的名,你是司礼监掌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所以我求求你,求求你给魏大将军给十万魏家军一个真相。”
说着沈昂雄就带着酒意起了身,晃晃悠悠之间,似乎想要给李浔下跪行礼。
李浔面上最后一点笑也没有了。
他没有阻拦,只是冷冷地说:“你听说过我,应该也知道我的名声不是很好,世人都说我是大佞臣,说我阉人误国,你怎么就这么信任我?”
沈昂雄答,“我只知道,如今千里迢迢从京都赶赴上阳,救了大晏百姓的人是你。”
李浔就又笑了。
他手肘着膝盖,身子往前倾了一些,定定地看着已经给他跪下行礼、恳求他的沈昂雄,说:“我给你看个东西。”
又问:“你想回京都看看吗?”
-
天启元年九月初八,是霜降。
夜深,晏淮清尚在睡梦中。
自坐上皇位以来,他少得好觉,而最近半梦半醒之间,又总是会想起被藏在密室当中成了白骨的母后。
他好不容易入睡,好不容易梦见了某个许久未见的人,谁知房门就被敲响了,猛地一下就让他惊醒了过来。
起初没作声,还以为是自己的梦到了,于是把自己吵醒了。
坐了一会儿之后,敲门的声音再次响起。
他摸住了自己压在枕头底下的匕首,用不大不小的声音问了一句。“谁?”
敲门的人并没有回答,甚至连敲门的声音也没有再响起。
他把匕首抽了出来,谨慎地握在了胸前,可还没来得及有什么动作,架子床一侧的窗子就忽然被撞开,于寂静的夜色中发出突兀的一声响。
他旋即扭过头去看,只见一个黑色的身影迅速朝自己扑过来。
握着匕首的手刚想举起,就被那黑影用极大的力道擒住了手腕,而下一刻,一把泛着寒光的剑就抵在了他的喉口。
万幸,那把剑没有其他的动作。
窗外朦胧的月色泄露了进来,片刻之后,他才看清把剑架在自己脖子上的人是谁。
正是那南下眉州已久,许久未回京都的司内。
司内脸上的表情很冷很淡,恍惚之间,晏淮清以为自己看到了李浔。
“你……”
“李重华,你背叛了我师父,把他关入了大牢,还放火烧死了他,是吗?”说出这些话时,司内也十分冷淡,却是一种近乎歇斯底里的冷淡。
这样的神情出现在司内的身上,其实很让人感受陌生,因为从前的司内,更像是一个染满书卷气息的儒生,如今眉眼之间却全是戾气。
“他救了、帮了你,但你杀了他,对吗?”
司内握着剑的手,微微偏了偏,没有使什么力道,可晏淮清的脖颈上就是出现了一道血痕,立刻,淡淡的血腥气在寝殿当中漫起。
晏淮清吃痛,抿了一下嘴唇,心中却生了几分薄怒。
所以司内现在是在质问他吗?但司内又凭什么质问他?他与李浔欺上瞒下,不过就是一丘之貉。
他一个被骗的人都还没对他司内做些什么,没想到反倒率先被质问了。
于是他不做回答,只是反问:“所以你是认为他死了,才夜闯皇宫,想要为他复仇,对吗?”
司内没有着急回复他的话,只是忽然很怪异的地扭头,而后看向了晏淮清被擒住的那只手。轻轻抖了抖,那盖住腕骨的袖口就滑了下去,一个被精心雕琢过的、银镶玉的镯子,也展露了出来。
彼此都沉默了,大抵维持着这样的沉默有好一会儿。
良久,司内忽然笑了一下,戾气在这个笑之间就散去了。“当然不是,我师父怎么会死在你的手里。”
说着,把架在晏淮清脖子上的剑收了回去,也松开了擒住手腕的手。
他扯了一张挂在架子上的布,擦掉了剑上沾染的血。“我找你,只是因为觉得你这人忘恩负义,实在可气!”
“忘恩负义?”晏淮清抬手摸了一下被碰伤的脖颈,感觉到了一些细密的疼。“你们你们施了我哪门子的恩,又与我结了哪门子的义?”
“司督主,当初你师父把我从天牢里带出去,其实也不是为了救下我这一条命吧?他到底对我做过什么,目的又到底为何,别说你不知道。”
一边说,他一边掀开被褥从床上翻了下去,接着抬起手中的匕首,也给司内的胳膊轻轻的来了一刀。
而后一字一句地说:“我不过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换做是其他人,或许心里都会觉得不快,晏淮清也做好了对方怒而还手的准备,可司内不是其他人,他谁也不是。
司内只是看着自己被割伤的地方,而后面带疑惑地偏头打量起了晏淮清。
好一会儿之后,复又开口道:“李重华,你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了。”
“因为我不是李重华,我也从来都不叫李重华,我姓晏,或许现在你该尊称我一声——陛下。”晏淮清刻意用十分苛责的语气说出了这些话。
“哦,对,你已经登上皇位了。”司内撕下了袖口的布料,往胳膊上受伤的地方扎了一圈。
晏淮清说的这些话,也没能刺激到他。
只是在默默地扎完之后,他又用一种可以算作是懵懂的语气,抬头问:“那你现在做了皇帝,还会和我师父在一起吗?”
原本晏淮清还有一些恼怒和不甘,也还在为方才的质问而置气,可在听完对方说的这些话之后,竟然觉得有些荒谬和想笑。
怪人,李浔连带着李浔一家子都是怪人。
可他晏淮清也好不到哪里去。
“会吗?”司内锲而不舍地继续问。
晏淮清走到铜盆边,用柔软的绸布擦了擦自己的脖子,凉意让他清醒了不少,也开始认真地思考对方问的问题。
“会吧。”他说。
“不过我们之间的事情,免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很复杂。”他又说。
然后司内从怀中掏出了一个小的瓷瓶给他,这瓷瓶他认得,从前在掌印府就经常看见,大抵是用来疗伤的。
“那你不用担心,我师父擅长解决复杂的事情,他会帮你的。”
等他把那瓷瓶接了过去,就又听见司内对他讲:“既然你们还会在一起,那我也会帮你。”
晏淮清慢慢地转过身,借着月色,他看着面前这个明明没有比李浔小多少,却又被李浔一手带大的人。
说:“司内,我确实需要你的帮忙。”
-
返程总是要比来时更快,从边境营地到走出上阳,不过就是几次日升日落。
天启元年九月廿九,在李浔即将到达汇阳岸口的时候,收到了一封来自京都的信,是晏淮清的亲笔。
这很难得,因为山水迢迢、道路艰险,来的时候,越往西北他们通信也就越少,过了天曲河之后,干脆直接断去了联系。
他净了净手,才将信展开。
里头写的东西很简单——催他赶快回京。
作者有话说:
大家,这一章重华和掌印时间线不是同步的,在小羊山大战(九月十五)之前,重华就见到了司内(九月初八),掌印这边回京已经是九月三十了,意思就是司内已经偷偷摸摸地帮重华去做事了。
PS:因为有特殊的安排,所以才会这样写,怕大家觉得乱,就解释一下下,这样的。
PPS:原来我们的农历九月没有三十!偷偷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