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第1章 大户室

  1997 年牛年春节刚过,还没出正月十五,松城这个典型的北方城市,依旧被寒冷笼罩,丝毫没有要暖起来的意思。

  没有风,干巴巴地冷。人行道上的积雪太多天没人打扫,早就被踩污踩实了,走在上面咯吱响,还能印出混着泥雪的半个鞋印。

  翟晓敏就在这连雪带冰的人行道上,夹着挎包,一步一滑,小心翼翼地往前蹭。过年的原因,公交车很少,她等了四十分钟才来一趟车,到新华路下车的时候,人早冻透了。

  脚趾在棉鞋里活动了几下,酸麻酸麻的。

  新华路作为平日里松城最繁华的街道,鲜少有冷清的时候。可此时,临街一半以上的店铺都关门,行人寥寥,连百货大楼进出的人都很少。远处传来稀稀拉拉的鞭炮声算是大动静了,完全不觉得吵。

  这要放在平时,这条路上可是整天放着港台明星那些动感的舞曲,混着汽车鸣笛声和一元店门口大喇叭重复播放的“全场一元”广告,没个消停的时候。

  身上这件到脚踝的鸭绒服穿着很沉,翟晓敏又想快点走,不自觉有些喘。呼出来的哈气,在毛线脖套上结了一粒粒小冰碴儿,眼镜也上了霜,雾蒙蒙一层,看不清路。

  新华路虽是商业圈,但临街的房子新旧不一,翟晓敏低头往前蹭了一阵,停在一个不起眼的二层小楼前。

  戴了手套的手不灵活,笨拙地把脖套掖下来,透过一层水雾的眼镜片,抬头看了看。

  到了。

  白色的二层砖楼,门前两摊红色的碎屑,应该是早上刚放了两挂小鞭。窗户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哈气,足够厚了,雪水淌了一溜下来,便可以从这窄窄的一条水迹,看到里面。

  隔着玻璃也能听到里面吵吵嚷嚷的,透过窗户往里看了一眼,果然,全是人。

  翟晓敏赶紧推开门,掀开厚厚的棉门帘,走了进去。

  门上装了弹簧,一松劲儿,立马“吱嘎”一声,关上了。门框旁边一块竖着的牌匾,不大,白底黑子,倒是清晰。

  松海证券。

  一进大厅,喧嚣、吵闹混着热气,扑面而来,翟晓敏眼镜上的霜更厚了。

  满满一大厅的人,有一半在翘首等待着什么,卯足了劲儿踮着脚尖,往前台的方向瞅,而前台早已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另一半人纯属看热闹,拎着塑料凳坐下,从裤兜摸出了瓜子花生,边吃边等。

  大厅里的电子屏依旧翻滚着红红绿绿的股价,要在平时,下面必定很多人坐在塑料凳上,眯着眼睛使劲儿看。只不过这会儿都顾不上看了,一个个都巴巴等着接下来要发生的大事儿。

  两年前凌晨四点排长队抢股票认购券的时候,都没现在热闹。

  翟晓敏把眼镜摘下来,在手套上蹭掉雾气,又戴上。环顾了四周,没看见人。

  不应该啊,她们三个住得都比她近,早就到了才对。

  “晓敏!这儿!”

  闻声望去,看见了李霞和周彦两人。李霞其实挺显眼的,穿了件火红火红的长呢子大衣,真的像她名字里的霞光一样亮。但这大厅实在是太多人了,要不是她们喊,翟晓敏还真没找见。

  小跑过去加入她们,“咋这么多人啊,都没找到你们。”

  “妈呀,听说还没开门就有人排队了,哪像你,这么坐得住。”

  一身火红的李霞笑着打趣。

  翟晓敏走近了才发现,李霞不光大衣是红的,里面的羊毛衫也红,整个人从上到下,像个火凤凰。她旁边站着的周彦就素气很多了,黑色羽绒服,配了条带点黄色的围巾,一双剪水眸子会说话似的,再加上肤色白,整个人倒也提了精神。

  “我在家给俩孩子弄完饭才过来的,是耽误了。”翟晓敏的语气里,不自觉带了丝抱歉。

  李霞旁边的周彦开口了,“没事晓敏。你看,来早了不也是等着。咱们接着说刚才的,霞,你嘴皮子太快了,我压根没听清,那师傅,不是,那大师……咋说?”

  闹泱泱的,周彦不得不卯足了劲儿喊着说话。这和她平时太不一样了,肤色挺白的脸,不由得涨得通红。

  李霞没回答周彦的问题,而是朝旁边努了努嘴,示意她们两个往旁边挪一挪,离前台这个地方远点——刚才不知道谁喊了一句在前台领钥匙,不大的前台小桌,早就被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连根针都插不进去。

  翟晓敏和周彦挪了几步,远离了聚集圈,李霞拍了拍黑色条绒裤上蹭上的白墙灰,忍不住抱怨了起来。

  “烦死了,挤啥啊,早晚不都能领着。”

  “咱不急,还有那么长时间呢,下午肯定能坐进去。霞,反正也是等着,你说说,大师咋说呀?”周彦一向有耐性的人,此时也被李霞把胃口吊得足足的,忍不住一个劲儿地打听。

  李霞心里其实早就按耐不住了,却又要装得气定神闲,站得笔直,眼角的鱼尾纹都在绷着,极力克制。今天这个场合,她特意穿了过年新买的衣服,也烫了头发,每一个头发丝的弯度,都卷得恰到好处。

  她煞有介事地向后撩了撩黑亮的头发,末梢的发弯控制不住似的,弹了两弹。

  “大师说了,那些房间,都是新打的隔断,这叫破土。早进去反而不是什么好事,煞了财气。反而是快到下午一点那会儿,才是吉时。”

  李霞说这话的时候,翟晓敏、周彦都站得很近,眼巴巴地看着她。要论模样,有周彦在旁边,哪有看李霞的份儿。但此时兴许是太高兴了,翟晓敏分明看见李霞的脸上,都镀了层亮光。

  “下午一点?那不正好是开盘的时间吗!哎呀你说人家这大师,咋这么会算呢!”

  周彦这人,别管多兴奋,说出来的话也都是温言细语的。她由衷地感叹,李霞更得意了,腰杆拔得绷直,趾高气扬的。

  喧闹鼎沸里,翟晓敏也跟着笑。她忽然想到,以后可以自己挂单了,不用再去柜台排队。这就更能挂上个好价格,多赚点是点。

  三个人中午饭都没吃,一直等到下午快开盘,在李霞的张罗下,领了钥匙,“踩着点”,进了梦寐以求的大户室。

  松海证券给每一个大户室的房间都安排了名字,她们这一间,叫“春华”。

  “春华,真好听。”周彦一脸喜悦,“听起来就像是文化人呆的地方。”

  按照松海证券的标准,证券资产超十万,可以进“中户室”,一个大房间二十来人;资产超三十万,可以进“大户室”,自由选择房间,每间不超过十人。不管“中户室”还是“大户室”,都有可以独立操作的电脑,中午还管饭。

  一个四五平米的长条形房间,一圈绿色的墙围子应该是刚刷过,还有一股挺浓的油漆味;两侧各摆了四张桌子,一张桌子上一台电脑,一共八台,除此以外,再没别的了。

  翟晓敏她们四个人,各自选了一台电脑。电脑很新,挺大的“后脑勺”里散发出来的嗡嗡运转的声音,听起来都那么好听。

  拉出椅子坐下,三个人正好围在一起。面对电脑,能看行情;回个身,就是开小会。

  “那咱以后就这么坐吧,那台留给刘亚娟”,李霞指着旁边空余的一台的电脑,“这人也真是的,这么大的事儿,也不说过来一趟。”

  周彦显然有备而来,不知道从哪儿掏出一块抹布,已经开始擦拭桌上的浮灰,“你还不知道她?银行还没上班,简耀辉只要在家,她肯定得脚不沾地团团转。再说孩子也在家,事儿少不了”

  “彦子,你说这话可不对啊”,李霞听了,第一个不干了,“要说孩子,我和晓敏家里都有俩,我们说啥了,还轮不着你和刘亚娟叫苦喊累啊!”

  周彦大笑,李霞自己也忍不住乐了。笑声中,翟晓敏当然也笑,但却忍不住看向李霞。

  同样是家里两个孩子,她家,和她们家,情况自然没法儿比的。

  周彦和李霞两家,一个做酱菜厂,一个做酒厂,都有自己的生意;刘亚娟家的简耀辉,是银行的领导,工资待遇各项都好,奖金也自然少不了。只有翟晓敏家,是普通工薪家庭,方军平拿着学校的死工资,她是家庭主妇。进大户室这三十万,还是她从不到五万块的本金,一点点炒起来的。

  但翟晓敏不觉得自己是打肿脸充胖子。她需要获取信息的途径,需要一起交流的“股友”——最现实的,作为资源和人脉的积累,她也需要接触更高的圈子。

  何况,这个圈子的人都很好,接纳了她,还成了朋友。

  李霞抱着胳膊,鞋跟在地板上一下下敲着,环顾这只有四五平米的房间,一脸满意,“总之,牛年一开年,咱就进了这大户室,以后肯定赚大钱!”

  “就是,今年还有香港回归呢!这多大的喜事,股市是铁牛了!”周彦跟着兴奋。

  “春华”室里,喜悦的声音要冲破房顶了。李霞唱高调,周彦和翟晓敏也跟着傻乐。翟晓敏心情自然挺好,丝毫没注意包里的传呼机“滴滴”响,进来一条讯息——

  笑安,病,四六三医院。

手机上看
第1章 大户室

  1997 年牛年春节刚过,还没出正月十五,松城这个典型的北方城市,依旧被寒冷笼罩,丝毫没有要暖起来的意思。

  没有风,干巴巴地冷。人行道上的积雪太多天没人打扫,早就被踩污踩实了,走在上面咯吱响,还能印出混着泥雪的半个鞋印。

  翟晓敏就在这连雪带冰的人行道上,夹着挎包,一步一滑,小心翼翼地往前蹭。过年的原因,公交车很少,她等了四十分钟才来一趟车,到新华路下车的时候,人早冻透了。

  脚趾在棉鞋里活动了几下,酸麻酸麻的。

  新华路作为平日里松城最繁华的街道,鲜少有冷清的时候。可此时,临街一半以上的店铺都关门,行人寥寥,连百货大楼进出的人都很少。远处传来稀稀拉拉的鞭炮声算是大动静了,完全不觉得吵。

  这要放在平时,这条路上可是整天放着港台明星那些动感的舞曲,混着汽车鸣笛声和一元店门口大喇叭重复播放的“全场一元”广告,没个消停的时候。

  身上这件到脚踝的鸭绒服穿着很沉,翟晓敏又想快点走,不自觉有些喘。呼出来的哈气,在毛线脖套上结了一粒粒小冰碴儿,眼镜也上了霜,雾蒙蒙一层,看不清路。

  新华路虽是商业圈,但临街的房子新旧不一,翟晓敏低头往前蹭了一阵,停在一个不起眼的二层小楼前。

  戴了手套的手不灵活,笨拙地把脖套掖下来,透过一层水雾的眼镜片,抬头看了看。

  到了。

  白色的二层砖楼,门前两摊红色的碎屑,应该是早上刚放了两挂小鞭。窗户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哈气,足够厚了,雪水淌了一溜下来,便可以从这窄窄的一条水迹,看到里面。

  隔着玻璃也能听到里面吵吵嚷嚷的,透过窗户往里看了一眼,果然,全是人。

  翟晓敏赶紧推开门,掀开厚厚的棉门帘,走了进去。

  门上装了弹簧,一松劲儿,立马“吱嘎”一声,关上了。门框旁边一块竖着的牌匾,不大,白底黑子,倒是清晰。

  松海证券。

  一进大厅,喧嚣、吵闹混着热气,扑面而来,翟晓敏眼镜上的霜更厚了。

  满满一大厅的人,有一半在翘首等待着什么,卯足了劲儿踮着脚尖,往前台的方向瞅,而前台早已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另一半人纯属看热闹,拎着塑料凳坐下,从裤兜摸出了瓜子花生,边吃边等。

  大厅里的电子屏依旧翻滚着红红绿绿的股价,要在平时,下面必定很多人坐在塑料凳上,眯着眼睛使劲儿看。只不过这会儿都顾不上看了,一个个都巴巴等着接下来要发生的大事儿。

  两年前凌晨四点排长队抢股票认购券的时候,都没现在热闹。

  翟晓敏把眼镜摘下来,在手套上蹭掉雾气,又戴上。环顾了四周,没看见人。

  不应该啊,她们三个住得都比她近,早就到了才对。

  “晓敏!这儿!”

  闻声望去,看见了李霞和周彦两人。李霞其实挺显眼的,穿了件火红火红的长呢子大衣,真的像她名字里的霞光一样亮。但这大厅实在是太多人了,要不是她们喊,翟晓敏还真没找见。

  小跑过去加入她们,“咋这么多人啊,都没找到你们。”

  “妈呀,听说还没开门就有人排队了,哪像你,这么坐得住。”

  一身火红的李霞笑着打趣。

  翟晓敏走近了才发现,李霞不光大衣是红的,里面的羊毛衫也红,整个人从上到下,像个火凤凰。她旁边站着的周彦就素气很多了,黑色羽绒服,配了条带点黄色的围巾,一双剪水眸子会说话似的,再加上肤色白,整个人倒也提了精神。

  “我在家给俩孩子弄完饭才过来的,是耽误了。”翟晓敏的语气里,不自觉带了丝抱歉。

  李霞旁边的周彦开口了,“没事晓敏。你看,来早了不也是等着。咱们接着说刚才的,霞,你嘴皮子太快了,我压根没听清,那师傅,不是,那大师……咋说?”

  闹泱泱的,周彦不得不卯足了劲儿喊着说话。这和她平时太不一样了,肤色挺白的脸,不由得涨得通红。

  李霞没回答周彦的问题,而是朝旁边努了努嘴,示意她们两个往旁边挪一挪,离前台这个地方远点——刚才不知道谁喊了一句在前台领钥匙,不大的前台小桌,早就被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连根针都插不进去。

  翟晓敏和周彦挪了几步,远离了聚集圈,李霞拍了拍黑色条绒裤上蹭上的白墙灰,忍不住抱怨了起来。

  “烦死了,挤啥啊,早晚不都能领着。”

  “咱不急,还有那么长时间呢,下午肯定能坐进去。霞,反正也是等着,你说说,大师咋说呀?”周彦一向有耐性的人,此时也被李霞把胃口吊得足足的,忍不住一个劲儿地打听。

  李霞心里其实早就按耐不住了,却又要装得气定神闲,站得笔直,眼角的鱼尾纹都在绷着,极力克制。今天这个场合,她特意穿了过年新买的衣服,也烫了头发,每一个头发丝的弯度,都卷得恰到好处。

  她煞有介事地向后撩了撩黑亮的头发,末梢的发弯控制不住似的,弹了两弹。

  “大师说了,那些房间,都是新打的隔断,这叫破土。早进去反而不是什么好事,煞了财气。反而是快到下午一点那会儿,才是吉时。”

  李霞说这话的时候,翟晓敏、周彦都站得很近,眼巴巴地看着她。要论模样,有周彦在旁边,哪有看李霞的份儿。但此时兴许是太高兴了,翟晓敏分明看见李霞的脸上,都镀了层亮光。

  “下午一点?那不正好是开盘的时间吗!哎呀你说人家这大师,咋这么会算呢!”

  周彦这人,别管多兴奋,说出来的话也都是温言细语的。她由衷地感叹,李霞更得意了,腰杆拔得绷直,趾高气扬的。

  喧闹鼎沸里,翟晓敏也跟着笑。她忽然想到,以后可以自己挂单了,不用再去柜台排队。这就更能挂上个好价格,多赚点是点。

  三个人中午饭都没吃,一直等到下午快开盘,在李霞的张罗下,领了钥匙,“踩着点”,进了梦寐以求的大户室。

  松海证券给每一个大户室的房间都安排了名字,她们这一间,叫“春华”。

  “春华,真好听。”周彦一脸喜悦,“听起来就像是文化人呆的地方。”

  按照松海证券的标准,证券资产超十万,可以进“中户室”,一个大房间二十来人;资产超三十万,可以进“大户室”,自由选择房间,每间不超过十人。不管“中户室”还是“大户室”,都有可以独立操作的电脑,中午还管饭。

  一个四五平米的长条形房间,一圈绿色的墙围子应该是刚刷过,还有一股挺浓的油漆味;两侧各摆了四张桌子,一张桌子上一台电脑,一共八台,除此以外,再没别的了。

  翟晓敏她们四个人,各自选了一台电脑。电脑很新,挺大的“后脑勺”里散发出来的嗡嗡运转的声音,听起来都那么好听。

  拉出椅子坐下,三个人正好围在一起。面对电脑,能看行情;回个身,就是开小会。

  “那咱以后就这么坐吧,那台留给刘亚娟”,李霞指着旁边空余的一台的电脑,“这人也真是的,这么大的事儿,也不说过来一趟。”

  周彦显然有备而来,不知道从哪儿掏出一块抹布,已经开始擦拭桌上的浮灰,“你还不知道她?银行还没上班,简耀辉只要在家,她肯定得脚不沾地团团转。再说孩子也在家,事儿少不了”

  “彦子,你说这话可不对啊”,李霞听了,第一个不干了,“要说孩子,我和晓敏家里都有俩,我们说啥了,还轮不着你和刘亚娟叫苦喊累啊!”

  周彦大笑,李霞自己也忍不住乐了。笑声中,翟晓敏当然也笑,但却忍不住看向李霞。

  同样是家里两个孩子,她家,和她们家,情况自然没法儿比的。

  周彦和李霞两家,一个做酱菜厂,一个做酒厂,都有自己的生意;刘亚娟家的简耀辉,是银行的领导,工资待遇各项都好,奖金也自然少不了。只有翟晓敏家,是普通工薪家庭,方军平拿着学校的死工资,她是家庭主妇。进大户室这三十万,还是她从不到五万块的本金,一点点炒起来的。

  但翟晓敏不觉得自己是打肿脸充胖子。她需要获取信息的途径,需要一起交流的“股友”——最现实的,作为资源和人脉的积累,她也需要接触更高的圈子。

  何况,这个圈子的人都很好,接纳了她,还成了朋友。

  李霞抱着胳膊,鞋跟在地板上一下下敲着,环顾这只有四五平米的房间,一脸满意,“总之,牛年一开年,咱就进了这大户室,以后肯定赚大钱!”

  “就是,今年还有香港回归呢!这多大的喜事,股市是铁牛了!”周彦跟着兴奋。

  “春华”室里,喜悦的声音要冲破房顶了。李霞唱高调,周彦和翟晓敏也跟着傻乐。翟晓敏心情自然挺好,丝毫没注意包里的传呼机“滴滴”响,进来一条讯息——

  笑安,病,四六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