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四章 满清危机,莫非是报应?
“詹殿擢,无道逆贼,枉负圣恩,朕誓诛其九族。”
养心殿内,白发苍苍的乾隆宛若一头暴怒的暴龙,大声吼叫着泄发心中的怒气。
浙江水师提督,詹殿擢堂堂一浙江水师提督竟然降贼了,还连带着李长庚、魏大斌两个水陆总兵官,简直是大清开国以来未有之忤逆事。
信报一报到乾隆手中,近日来本就因为福建陷落,海坛危机而怒火冲冲的乾隆当即就爆发了起来。没等宣召来的大臣们到场,就当着送信报而来的嘉庆的面大声怒骂呵斥起詹殿擢来。
这一影响实在是太坏了。嘉庆心中知道影响有多么的坏,所以心头的怒火一点都不逊色于他老子。只是碍于身份,才暂且忍耐得住,免得破口大骂失了体面。
可是乾隆却顾不得这些了。詹殿擢,这可是詹殿擢啊,他当年南巡阅兵钦点出的将才,竟然如此来回报他,乾隆心中何止一个大怒。把詹殿擢剥皮抽筋,剁肉成粉糜的心都有了。
詹殿擢,福建平潭人,字鼎园,幼习骑射,及壮升浙江镇海营参将。曾在乾隆南巡阅温州镇兵之际(辖镇海营),以校练水操称旨,赏赐貂皮、绸缎。后即授温州镇总兵,历任九年,升浙江水师提督。
作为乾隆钦点之将,詹殿擢可以说往日都是简在帝心的。当然,现在就更加的‘简在帝心’了。
乾隆才不会考虑詹殿擢三人有什么苦衷,家乡亲族是个什么状况,他眼睛看到的只是三人现在都从逆从匪了。
两刻钟后急忙奉旨进宫来的一种清廷大臣们纷纷到场,然后从乾隆口中得知了这个令他们震惊的消息。
“此事恶劣之极,必须重责极处,以穆朝廷之威,彰朝廷之肃,明正天下,警告后人。”这是所有在场大臣们的一致意见,连和珅、福长安、刘墉、朱珪、董诰、纪晓岚等很不对付的人也都完全统一。
“朕欲再置贰臣传丙编,詹殿擢、李长庚、魏大斌以及那个陈阳都要悉数给朕记载于上,朕要让他们恶名远昭,污名青史,遗臭万年!”乾隆说话中怒目圆睁,双面脸颊颤抖不止,浑身上下也瑟瑟战栗,显然是怒不可遏到了极致。
“太上皇还请息怒,为这等小人气坏了身子,可是万万不值得的。”和珅连忙出场劝幼。嘉庆这时也回过了神来,自己老子可是都八十七了,生不得大气了,不然的话怕是会转眼就要过去。如果说是正常年代,乾隆过去也就过去了,可眼下却万万不能的。这个时候他若一翘辨,整个天下都要凌乱了。自己就是顺利接掌了大权,也一样是苦日子。
嘉庆,以及一众满族大臣、宗室王公在赶紧劝说着乾隆消气,而在这个当口被堵在了圈子外面的一众汉人大臣们互视了几眼,纷纷发现了对方眼中的唏嘘之色。
是啊,真真切切的唏嘘之色。曾几何时,本来江山稳固的大清朝竟然要再次搬出《贰臣传》来了,这又怎能让熟知内情的一众汉人大臣们不心生戚戚?
《贰臣传》——为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正式提出编纂的。分甲乙两编,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一百五十七人。
经历了清初的动荡,满清到了乾隆时期,政权已经建立百多年,其统治已经非常巩固。在这种情况下,乾隆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缓和民族矛盾,瓦解汉民族意识,妄想达成满汉统一思想,在大力表彰忠臣(即在明末清初因抗清遇难的明朝官员)的同时,下令编纂了《贰度忠臣传》即《贰臣传》。
乾隆以忠君为标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并指出: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从封建道德出发,实在是“大节有亏”。尽管这些人都为满清朝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子孙甚至还在朝中做官,但是以“忠君”的标准衡量,他们是不完美的,气节操守是有亏的。
乾隆做了婊子还想立牌坊,特意在御旨中指出,之所以出现贰臣,并不能一味责怪臣子不忠,明朝皇帝昏庸腐败,自覆宗室,也是出现贰臣的一大原因。引用他自己的原话来说,就是“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过,皆其君之过也”。
这些贰臣传上的人物降清以后,又分成了两种情况:一是对清朝赤胆忠心,积有功勋,二是毫无建树。因此,乾隆又要求对贰臣们区分对待,将前一种人编入甲编,后一种人编人乙编。这样作,就反映出了他的另一层潜意思,“朕”并没有忘掉立国时的功臣。
乾隆如此即坚持了‘忠君’的标准,把效忠清朝且立有大功的降官列入贰臣传,却又可以使这些人的后人感到乾隆的通情达理,从而减少了抵触情绪。而对那些对明清都不尽忠的降官列入乙编,就更加证明了编辑《贰臣传》的必要,容易与汉族知识分子阶级达到共识。
可以说贰臣传本是乾隆稳固自身统治的一种手段,可现在却被他拿出来了当做发泄恨意的载体,无形中贰臣传的地位就不知道下降了多少个阶层。而且还有自打自脸的嫌疑。上面不是说了,“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过,皆其君之过也”,这句话可不仅能用到前明皇室身上,转用到乾隆自己身上也是一样。
朝罢返家。时任户部汉尚书沈初便换了身便服,赶去了礼部尚书纪昀纪晓岚家。
沈初、纪昀,二人皆是饱学之士。纪晓岚后世的大名就不提,‘二张一王’铁三角可把他的名号响亮了全国。那沈初也是读书能目下数行,被称为异才的存在。
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二下江南,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二十八年,成一甲第二名进士,也就是榜眼,授编修。三十二年,直懋勤殿,合写经为皇太后祝釐。逾年,大考翰詹,以直内廷未与试,诏褒初学问优美,特晋一秩,擢侍讲。
后为祖母丁忧,迁右庶子。累擢礼部右侍郎,督福建学政。遭本生父忧,服阕,起兵部侍郎。寻以母病乞归终养。后起故官,督顺天学政,调江苏。任满回京,调吏部,又督江西学政。
学政是什么概念,那是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大员。在官场上绝对是清贵而且要有大才学,还有士林影响力。比之后世的教育局长、教育厅长来那高出的太多了。梁纲从湖北杀出,直到福建攻克,那么多学政全部自尽没一个肯投降的,气节上比之政府官员还是要好上一些的。沈初学识渊博,所以五次出任各省学政,还主乡试一次,后又历充四库全书馆、实录馆、三通馆副总裁,续编《石渠宝笈》、《秘殿珠林》,校勘《太学石经》。
与纪晓岚一样都是文才动天下的人,在满清朝廷的诸多王公大臣中,能力压过他一头的人也就是纪晓岚了。二人出身相同,同富才学,又是四库全书的老战友(纪晓岚是《四库全书》总纂官),所以私下交情相当的好。
此次进宫,乾隆皇帝雷霆大发,却并没有挨着礼部什么事。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纪晓岚的差事是最轻松的。可是没想到的是《贰臣传》丙编的差事乾隆没有交给三通馆,而是直接交给了纪晓岚手中。【三通馆——清代修书馆。】
作为朋友沈初当然要来看看了,而且他还有一肚子的话要跟纪晓岚讲。满清朝廷根固蒂深,虽然朝野上下贪污腐败成风,可到底没到民怨沸腾,改朝换代的地步,怎么一闹就生出了这般大事来?
湘黔的苗人闹事也就罢了,先天条件不足,终是成不了大患。四川、汉中、陕南的白莲教也是一样,获得不了士林和地主阶层的认可,虽能呈一时之强,可到底是触动不了王朝的根本。
然而江南的红巾军又是怎么一回事?
对于沈初的疑问,纪晓岚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红巾军打着复汉兴汉的旗号崛起,但是身作士林魁首的纪、沈二人又怎会不知,红巾军的这个口号根本就不可能激起广大百姓和士子文人的拥护。
一百五十年的经营,满清的根基和做法比之金元二朝来强的太多了。错非之前刚刚生过一场文字狱,红巾军怕是连现在仅有的这些读书人都没有,更别说是在各地方建府立衙了。
所以即便是红巾军一路势如破竹的拿下了南京,甚至是拿下了浙江,那时沈初、纪晓岚也依旧没把它真正的看重。以为就如当初的三藩之乱一样,一时的气候罢了。
可现在,红巾军在东南突然爆发,接着福建一破而下,还在连仅剩的水师都岌岌可危,这么一来就让整个大清朝都吃紧了。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逆首梁纲紧跟着就下了一道文书布告,宣布废除了之前红巾军严惩贪污腐败官员的措施,而该是只要情节不深重者,天良未丧尽者,一律可免死罪,入红巾军旗下效力。
对于沈初、纪晓岚这些满清大员,站在整个清王朝最高层次的重臣们来看,这第二波变化甚至比第一波来的都要暗潮汹涌。尤其是在这个时候,詹殿擢、李长庚、魏大斌三人引定海残兵弃械投降红巾军,更像是在给第二波来势,那个文书布告涨声势一样。
几番结合,红巾军就是堪忧之局啊!梁纲摇身一变就从吴三桂,变作了郑成功,红巾军气数更见悠长。
而且他要一直如此下去,不像郑成功那样有两次北伐之败,那么甚至都可能更进一步变成南北对立……而再往下衍变,就不是二人看想的了。
红巾军火器犀利,满清朝廷甚至都为此改变了‘国体’,京营的八旗子弟精锐汇集,全力组建新式火器营。
却是乾隆、嘉庆也晓得北京的八旗子弟烂到了骨子里了,除了少部分人还算可以外,绝大部分人早在康熙年间就上不得战场了。所以此次精锐汇集,大半都是从东北、热河抽调出来的披甲人。
这些人的生活环境远不如北京的八旗子弟舒逸,所以还保持着几分野性,也是现今满清朝廷最可信任的一批人。
但是,朝廷枪炮制造缓慢,想要武装训练出一支纯火器精兵,更需要时间。而这段时间内,抵抗、攻击红巾军的主力就是依旧大炮加冷兵器的绿营兵。
对于满清掌权者内心深处对汉人的不信任,沈初、纪晓岚这样的自认绝对忠诚于满清的汉人大臣们都暗自神伤,可是如果这样就能平定下各处叛乱,那么他们也认了。
但是眼下八旗精锐人数甚少,不依靠汉人武装,他们又如何能与红巾军抗衡?要知道枪炮可是红巾军赖以发家的本钱,梁纲手中的火器军队人数岂会少了去?而且不大力支援绿营兵,那么现在清红两军的对抗,绿营兵就始终都要处于劣势。如此一场场的胜利下来,红巾军的气候就会越发的做大……
这就像是一个无解的命题。满清朝廷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稳固,就只能全力武装八旗兵,而舍弃绝大多数的绿营兵。可现在与红巾军对抗的主力就是绿营兵,得不到满清朝廷全力的支援,绿营兵就只能趋于劣势,如此红巾军就会越发的做大,从而对满清朝廷又会造成最直接的影响。
而反之,满清朝廷开始供给枪炮给绿营兵。先不提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出现,单是说出现了,那么红巾军即便是得到了抑制,满清朝廷内的汉人武力也同时得到了大力发展。满弱汉强,同样威胁满清的统治……
“靖康……”半响纪晓岚口中嘣出了两个字来。
北宋靖康之变。那时的北宋朝廷也跟现在的满清差不多,官场腐败不堪,但王朝对内部的控制力却依旧有。甚至还击垮了百年来的西部最主要威胁——西夏。
其内部的方腊起义,与现在的白莲教起义是何等的相似?甚至两派叙一叙,都可以发现方腊的食菜教(摩尼教)跟白莲教的发源都有着很大的关联。然而就是这样的富华王朝,终是轻而易举的倒在了满人老祖先女真人的铁蹄下,为蒙古人的入主中原奠定下了最好的基础。
把北宋时的金人换做现在的红巾军,一种猜想猛的出现在沈、纪二人的心头,难道是‘报应?’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什刹海,和府。
和珅从宫中回到家,气表堂堂的仪容在进入了内室之后瞬间添上了几丝颓废——太上皇的身子骨是越来越不行了。
养心殿,乾隆被气得怒不可遏之后,下了朝就有太医上前诊脉。和珅如此一个聪明的人,怎会不知道乾隆对他的意义所在?所以在太医院里早就埋下了线。
给太上皇诊脉,无论是什么情况对宫外都该是一言不发永远埋在肚子里的,可是天下人少有不爱财之人,太医也是人,也抗拒不了白花花的银子,所以他前脚退出了养心殿,后脚就把乾隆的情况报给了和珅。
乾隆,真的是老了!
先前退位时,乾隆还一副炯炯有神的样子,传位大典时八十六岁的他不需靠人搀扶,独自迈着稳健的步伐一步步的登上太和殿的宝座。身子骨还颇是硬朗。可是仅仅一年的时间都不到,现在还短一个月呢,就销铄成如今这幅摸样,和珅不能不感到心痛。
只是他虽对乾隆忠心耿耿,但对嘉庆却没有了这份心意,早年他克扣过嘉庆的亲王俸禄不说,嘉庆老师朱珪时任广东巡抚,向朝廷上了封表示庆贺的奏章,和珅就到乾隆面前告过朱珪的状。后来嘉庆登基,乾隆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学士,兵部尚书,嘉庆写诗向老师表示祝贺。和珅就又到乾隆那里告状,说嘉庆笼络人心,把太上皇对朱珪的恩典,算到自己身上。惹得乾隆生气,质问军机大臣董诰:“这该怎么办?”董诰只得跪下劝谏乾隆说:“圣主无过言。”乾隆这才作罢。而且他还将自己门下的吴省兰派到嘉庆身边,名义上是帮助整理诗稿,实际上是监视嘉庆的言行。
种种因果下,和珅对乾隆死后嘉庆掌权如何不心存戒虑?
虽然嘉庆对和珅笑在脸上,恨在心里,用欲擒故纵的手段来对付他。比如说向乾隆奏报的一些军国大事,经常让和珅去代奏、转奏,以此宣示自己对和珅的信任,以稳住了和珅。
但和珅到底还是有一些警觉的,尤其是今年一年来不知怎的,京中暗地里总有流言在散播。言:和珅富可敌国,且贪得无厌,如今朝廷危难,正好除了去给朝廷充饷。又言:嘉庆恨和珅入骨,乾隆归天之时就是和珅葬命之日,嘉庆是必要宣解心头恨意的。还附带做谣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和珅听之而胆寒,犹如锋芒近喉,如何还敢像历史中一样妄自尊大,不可一世的坐那二皇帝?
惊醒时刻都在心头,此时的他已经在也必须要考虑后路了。
第二卷 烽火连天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击
三百一十五章 反击
嘉庆为什么杀和珅?
作为后世人,梁纲认为不外乎三个理由。私怨、财源以及公利。
私怨。嘉庆还是嘉亲王的时候就对和珅极其不满,因为执掌内务府多年的和珅一开始时根本看不上不显山露水的嘉庆,认为其无缘大宝,所以连嘉庆的亲王俸禄都有克扣、拖欠。
兼之嘉庆的老师是朱珪,为人正直无私,素来与和珅一党不对付,如此经年累月的熏陶下,教出来的学生自然不会对和珅有好印象。
两两相合,和珅在嘉庆心中就注定没的好!
财源。和珅为中国的贪污之王,二十年执掌户部当得上是富可敌国,而且是真正的富可敌国。如此此时有世界财富榜,和珅绝对是稳稳当当的世界第一人。
而眼下的满清王朝,西部西南大乱不休,华中又惨遭祸乱,加之江南、东南溃烂,财源已经日渐枯竭,大军征伐和军械补充的钱粮却如填不满的无底洞在大口大口的吞吃这清廷国库的钱财。到如今时日,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而和珅的家产有多少?据北京梁纲放出的密探探查,外露出的,仅他所查证的田亩就有五千三百倾,这一倾地就是一百亩,近田产外人可知的就有五十三万亩之多,如若算上隐匿不可知的,万顷良田怕还真是会有。
府邸、院落三十余套,遍布整个直隶,而仅北京一地,和府租出去的房屋就有千间以上。
此外还有银铺钱庄四十二处,当铺七十五处,遍布津京。而整个和府治下,奴仆婢女,加起来没一千绝对有八百。
和珅在什刹海府内还仿乾隆皇帝宁寿宫,建起了楠木房,称为锡晋斋。还有违制修建的垂花门和皇宫用的宫灯、多宝阁等。在海淀,他建的有宏大秀美的淑春园,甚至在河北蓟州修建了自己巨大的坟墓,梦想着死后也一样风光气派,规格超过亲王,被民间百姓称之为“和陵”。
密探的估计,和珅家产至少在两千万两白银以上。梁纲拿到那份估价信报后心中还暗自好笑,后人传说的和珅家产可是有八个亿。
这个说法当然是有些不切实际,但是两千万两,梁纲认为绝对是少估了。别的不说,但是那五千三百顷良田都能顶多少银子?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绝不会错。
杀了和珅,抄了和府,满清绝对有足够的钱财把仗打下去。钱粮,钱粮,至少‘钱’,他是不用发愁了。
梁纲不管是源自心中对‘王刚’的一丝善念、怀念,还是出于对满清的捣乱、捣鬼,是都不会允许和珅再落得如历史上一样的下场的。
公利。嘉庆杀和珅绝对能缓解天下的官民矛盾。其最明显的例子——白莲教,就是最显白的官逼民反。而和珅作为天下诸多贪官的护身符,自身也承担着极重的民怨。
而且现在西部西南也就是湘黔、四川、陕西等地的督抚及带兵大臣和各路将领,奏报粉饰,掩败为功,冒功升赏,营私肥橐,种种劣行盛行的一大原因就是——和珅在给他们打掩护。
而至于红巾军对阵各路清军,因为清廷绝大多数的精力都关注在这一片,所以战报倒还都属实。
除去和珅,与安抚百姓、缓解民怨,与革除弊害,清理军中都是有极大地利处。
所以,梁纲以为,嘉庆于公于私都会痛手除去和珅的。
安排密探细作潜伏京城,现今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刺激和珅、警醒和珅。而除此外的刺探情报、拉拢人员等等倒是处于次要的了。
不过说实话,梁纲想的虽然全面却还是绝少上位者的经验,而算漏了一点。这一点在‘平叛’上面的作用可能没有前三点的后两点重要,但是对于嘉庆来说却绝对是必要的。那就是君与权臣的矛盾。
和珅“权高震主”。历史上的嘉庆曾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他甚至怀疑和珅要蓄意谋反,所以要杀掉和珅。当权臣威胁到君权的时候,君主就必然会采取行动。从嘉庆的祖宗来看,爱琴觉罗家也是有这个传统的。
皇太极继位之后,幽禁了二大贝勒阿敏、三大贝勒莽古尔泰,大贝勒代善屈从,皇太极得以从四大贝勒“并肩共坐”到“南面独坐”;顺治亲政后,追罪死后的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康熙亲政后,擒拿辅臣鳌拜;雍正登极后,杀了隆科多和年羹尧;乾隆继位后,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所以,嘉庆执掌朝纲,必然惩办权相和珅。
梁纲一时没想到这一点,但这也不妨碍他坚决散播谣言的大计。
时间进入到十二月,北京最新的信报传到了南京梁纲手中。
——《贰臣传》丙编。
詹殿擢、魏大斌、李长庚、陈阳、南向阳等等一批清军方面投降过来的文武全都上了这新编的《贰臣传》丙编。
“嗤——”一声冷笑从梁纲的嘴角升起,编这玩意有个屁用。他还记得,南明王朝也一样编过这东西,可最终还不是一样被清军扫荡。
不过自己这边终是吃了个亏。自己从后世过来的,并不在乎这个,可是这个时期的帐下文武却未必一点不在乎。
传来陈诗,梁纲要求他也编写一个《汉奸录》反击过去。分上中下三册。上策就抄贰臣传的甲乙两编,满清入关之时投降屈服的汉人大臣全部抄录在案;中册则为康熙平三藩、平台湾时期投降、卖力的汉人大臣,比如周培公、比如张勇、赵良栋等‘河西四将’,比如郑克爽、施琅、刘国轩等等,都榜上有名;而下册就抄录眼下时候的满清重臣,无论是中央重臣还是地方的封疆大吏,刘墉、王杰、朱珪、董诰、沈初、纪昀等等,皆入《汉奸录》。
“比狠,我比你更狠!”望着北京方向,梁纲心中冷声笑道。
而且除了编写之外,梁纲还让陈诗整理出一份特例的文臣名录出来,亲自带人前往南京的夫子庙,祭拜一番孔子之后,命随行的石匠将这份《汉奸录》中的文臣名录刻在了夫子庙正门大成门的城门洞石板上。
来往民众士子,踏于脚下,羞辱之余也让后辈者警心,引以为戒。
然后再带着《汉奸录》全本,启程赶往杭州。在赶去杭州之前,梁纲就命人快马通知守卫那的红巾军官员,寻一众巧匠,紧急铸造出一奴顔屈卑的铁人跪像出来,要衣汉服而留鼠辫。
西湖岳王坟,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四跪像,立来三百年在今年冬季终是又添了一个同伴。梁纲抵到杭州后,大拜岳王庙,然后将日夜赶工完成的那个铁人跪像立在岳飞墓四跪像的另一边,不与同列。同时将《汉奸录》完本压在了这个铁人跪像下的刻槽里。
梁纲两番举动,加之公示宣告的《汉奸录》文本,登时将嘉庆元年末本已经恢复了平静的天下搅得大乱不已。
北京的乾隆、嘉庆听到消息后,气的简直连嘴都张不开了。乾隆老头子更是直接躺倒在了床上。而刘墉、王杰、朱珪、董诰、沈初、纪昀等人明面上虽然风轻云淡,可暗地里却无不痛骂梁纲,痛骂陈诗不已,全无半点名士重臣分度。
几人中以纪昀最感冤枉,《汉奸录》下册中,他纪晓岚何德何能竟然添居榜首?而汉奸录上给出的回答却让他无话可说——纪昀纂修《四库全书》,而国之三千年古书,从此亡矣!
纪昀确实没能耐添居榜首,无论是刘墉还是王杰抑或是朱珪、董诰,都比他有能力坐这把头把交椅。可是谁让他的提名是梁纲钦点的呢?看了陈诗编纂的《汉奸录》下册的各人评语后,梁纲心中对纪晓岚这个人物虽然挺有爱,可还是怒不可遏,做主把他推上了第一汉奸的宝座。
不管他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还是记忆中张国立的有爱,纪晓岚对中华文化的破坏却是绝对不容饶恕的。当然,这里面乾隆要付更多的责任,但是纪晓岚也要承担自己的罪过。
就像是在给《汉奸录》造势,就在梁纲在杭州岳王坟镇压第五个跪像之后没几天,海坛清军就全体告以覆没。
李南馨牵头,孙大刚后附,陈名魁又联系了李芳园,诸军一遭反噬,海坛顷刻翻覆。扎乐善、刚安等人不是战死就是自尽,一万多福建水师超过七成投降。而红巾军的伤亡则还不足一千人。
梁纲下令水师第六营成立,以李南馨为首,孙大刚、李芳园、陈名魁等人为辅。就驻扎于海坛休整,等待过年之后就启程南下,入南海雷州、琼州二府。
海南岛的石碌铁矿是中国质量最好的铁矿石,而且矿工等都已经齐全,陈广亮的密保里早就提到了细作在那里的活动,铁矿已经发掘了,北起石碌河,南至羊角岭,西起石碌岭,东至红山头,方圆十多里内都是铁矿区。南北长,东西狭的长条形,主体矿分布在石碌镇正南一公里一带,以北一主矿体为中心。只要大军占据了海南岛,自然就可以大规模开发利用。
北京。
乾隆真的是病了。《汉奸录》只是叫他气极,虽然卧床可是修养两天就会无碍的。但是海坛翻覆的消息传来,乾隆这把老骨头就真是撑不住了。这又是一个提督俩总兵,还连带着万多人的兵马。
消息传到了宫中,自然也就传到了京中。因为《汉奸录》而议论纷纭的北京再次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当然,这里面也有极少数的有心人。“我道李南馨的名字为何没上榜,原来是已经投效红巾军了。”
李南馨是一声提督,这个级别的大员已经够上《汉奸录》了,可是之前发布的汉奸录下册上并没有他的名号。
《汉奸录》这种意义的书一般是不会出现明显空缺的,而只要出现就肯定有因由。一直以来心存疑问的某些人,现在终于是明白了。
沈初摇头苦笑,他担任福建学政的时候与李南馨有过几面之缘,算是点头之交。所以对汉奸录有心的极少数人中就有他一个,现在……
想想李南馨的际遇,再想想平湖老家,孔庙前自己的跪像,沈初心情何等的复杂。
他的家人在红巾军入浙江的时候就都到去了江西,然后反转赶路就上北京来投奔自己,沿途漫长到现在才走到邯郸。这样的行为在红巾军一方看来当然是铁杆的汉奸,所遇红巾军平湖县长学着梁纲在杭州的举动,也造了一个沈初的跪像,跪倒在了县城孔庙前。
无独有偶,与沈初一样遭遇的还有董诰。他是浙江富阳人,家人在红巾军攻克杭州后也逃来了江西,现在迁移到了河南落脚。红巾军的富阳县长比平湖的那位动作更快的铸造好了董诰的跪像,非但如此还有董诰他老爹董邦达的跪像也一起铸造好了。
董邦达,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二年授编修,后官至礼部尚书,死后谥文恪。二人父子都是才学飞扬的书画大家,在浙江吴地素有大董、小董之称,而现在却并列跪在家乡孔庙之地。
据沈初所知,消息传来董诰气恨不已,已经卧床至今了。
ps:董邦达:好书、画,篆、隶得古法,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笔。其风格在娄东、虔山派之间。与董源、董其昌并列。
算上被陈诗一句话——国之三千年古书,从此亡矣!,‘一蹶不振’的纪晓岚,十二月以来红巾军的连番动作搞得满清朝廷真的是有些大乱了。
过年节时,整个北京城都笼罩着一层阴翳,往常信息高兴的官员们都有些郁郁不乐。以至于和珅的过年礼都比往年逊色了许多。
而清廷主持的觐见献礼,虽然献的礼物是更加的贵重了,大典上文武臣工也是热热闹闹有说有笑,可是这份说笑中又有积分是真诚的?是真心的?骨子里都透着一层萧然的。
而且还有一个很不祥的预示,乾隆并没有出现在大典上,甚至嘉庆皇帝都打出了给乾隆祈福的招牌,随后在皇家的供庙中中斋戒三日。
和珅越发的燥燥不安了。
与之相反,南京的年节却是过得满城欢娱,各支文化团不但在军队里连场表演,在城中出也是一天不断的连演到正月十五。整个红巾军地盘上,军民百姓都过得欢庆之极。
梁纲借着年节的机会把将军府改成了元帅府。事实上以红巾军的实力,他就是称王都足够了,不见那吴八月都早早的称苗王了?不过他生性不好这种虚华,只称元帅,而等到大军有了足够实力,北伐成功后再在北京称帝就是。
广东惠州府。
陈烂屐这里,梁纲没有忘掉他的功劳,红巾军最近一短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水师自然是功不可没,但他们也绝对有大功。所以第三独立营摇身一变成了第一独立旅。
梁纲在正规编制中是不打算设立‘旅’这个级别的,不然的话‘师’的规模就太大了。而眼下这个时代,这种超大编制的‘师’是没必要存在的。
正规编制中,团上面就直接是师。三团一师,加上师直属部队,人数足以轻松超过两万。
这样的师差不多都顶的上同时代欧洲军队中的‘军’了。而在梁纲的设想中,‘师’一级编制就是日后帝国军的常规最高编制。而军,则只有在战时才临时设立。至于集团军司令,他很怀疑有没有必要存在。
营——团——师,体系以外的独立编制就是营——旅。旅在师下,与团平级,甚至是高过团半级,通常编制要比团大。
现在陈烂屐的第一独立旅就是这种情况。起义以来两三个月的发展,人数早已经达到了两万人规模。虽然大部分都是战斗力低下的冷兵器众,可是再编成一个营就显得不适合实际了。而且独立三营功劳也摆在那的,所以第一个升格成了独立旅。
而独立一营和独立二营,想要升格成独立旅则还需要继续努力。
ps:岳飞遇害后,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地葬于九曲丛祠旁。2l年后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并以五百贯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栖霞岭下,就是现在岳坟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年)即岳飞死后63年朝廷追封为鄂王。
岳王庙在浙江杭州市西湖畔栖霞岭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岳飞墓前设置秦桧等人的跪像,最早始于明正德八年,都指挥使李隆用铜铸秦桧、王氏、万俟卨等人跪像,赤身反翦双手,跪于墓前。后来铜跪像被游人打得鼻塌耳折、指落臂断。明万历二十二年,浙江按察副使范涞认为铜得质地不够坚硬,改用铁重铸秦桧、王氏、万俟卨等像,并增铸张俊像。从此就成为四铁像长跪岳飞墓前。400多年来,广大人民痛恨这四位杀害岳飞的凶手,大凡来此参观、凭吊的游人,往往要击打铁像以泄愤,以至铁像常常破烂不堪,甚至铁头落地。但是铁跪像屡毁屡铸,几无间断。明万历中,抚臣王汝训将张俊、王氏两像沉入西湖,移秦桧、万俟卨像跪于庙前;万历三十年范涞来浙复任浙江按察使,捐资重铸四跪像;清雍正九年,李卫重修岳飞墓庙前,钱塘知县李惺重铸,并立碑记之;乾隆十二年,布政使唐模重铸;嘉庆七年,巡抚阮元用收缴的外国海盗铁炮兵器改铸四人跪像;同治四年布政使蒋益澧重修祠墓,又重铸跪像;光绪二十三年布政使张祖翼又重铸,并刻碑记之(现岳庙南碑廊陈列有据此碑拓片复刻的《重铸四铁像碑记》)。
1966年秋,岳飞墓遭破坏,秦桧等四跪像也不知去向。现在的铁跪像为1979年根据河南汤阴岳飞庙的铁跪像重铸。
三百一十四章 满清危机,莫非是报应?
“詹殿擢,无道逆贼,枉负圣恩,朕誓诛其九族。”
养心殿内,白发苍苍的乾隆宛若一头暴怒的暴龙,大声吼叫着泄发心中的怒气。
浙江水师提督,詹殿擢堂堂一浙江水师提督竟然降贼了,还连带着李长庚、魏大斌两个水陆总兵官,简直是大清开国以来未有之忤逆事。
信报一报到乾隆手中,近日来本就因为福建陷落,海坛危机而怒火冲冲的乾隆当即就爆发了起来。没等宣召来的大臣们到场,就当着送信报而来的嘉庆的面大声怒骂呵斥起詹殿擢来。
这一影响实在是太坏了。嘉庆心中知道影响有多么的坏,所以心头的怒火一点都不逊色于他老子。只是碍于身份,才暂且忍耐得住,免得破口大骂失了体面。
可是乾隆却顾不得这些了。詹殿擢,这可是詹殿擢啊,他当年南巡阅兵钦点出的将才,竟然如此来回报他,乾隆心中何止一个大怒。把詹殿擢剥皮抽筋,剁肉成粉糜的心都有了。
詹殿擢,福建平潭人,字鼎园,幼习骑射,及壮升浙江镇海营参将。曾在乾隆南巡阅温州镇兵之际(辖镇海营),以校练水操称旨,赏赐貂皮、绸缎。后即授温州镇总兵,历任九年,升浙江水师提督。
作为乾隆钦点之将,詹殿擢可以说往日都是简在帝心的。当然,现在就更加的‘简在帝心’了。
乾隆才不会考虑詹殿擢三人有什么苦衷,家乡亲族是个什么状况,他眼睛看到的只是三人现在都从逆从匪了。
两刻钟后急忙奉旨进宫来的一种清廷大臣们纷纷到场,然后从乾隆口中得知了这个令他们震惊的消息。
“此事恶劣之极,必须重责极处,以穆朝廷之威,彰朝廷之肃,明正天下,警告后人。”这是所有在场大臣们的一致意见,连和珅、福长安、刘墉、朱珪、董诰、纪晓岚等很不对付的人也都完全统一。
“朕欲再置贰臣传丙编,詹殿擢、李长庚、魏大斌以及那个陈阳都要悉数给朕记载于上,朕要让他们恶名远昭,污名青史,遗臭万年!”乾隆说话中怒目圆睁,双面脸颊颤抖不止,浑身上下也瑟瑟战栗,显然是怒不可遏到了极致。
“太上皇还请息怒,为这等小人气坏了身子,可是万万不值得的。”和珅连忙出场劝幼。嘉庆这时也回过了神来,自己老子可是都八十七了,生不得大气了,不然的话怕是会转眼就要过去。如果说是正常年代,乾隆过去也就过去了,可眼下却万万不能的。这个时候他若一翘辨,整个天下都要凌乱了。自己就是顺利接掌了大权,也一样是苦日子。
嘉庆,以及一众满族大臣、宗室王公在赶紧劝说着乾隆消气,而在这个当口被堵在了圈子外面的一众汉人大臣们互视了几眼,纷纷发现了对方眼中的唏嘘之色。
是啊,真真切切的唏嘘之色。曾几何时,本来江山稳固的大清朝竟然要再次搬出《贰臣传》来了,这又怎能让熟知内情的一众汉人大臣们不心生戚戚?
《贰臣传》——为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正式提出编纂的。分甲乙两编,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一百五十七人。
经历了清初的动荡,满清到了乾隆时期,政权已经建立百多年,其统治已经非常巩固。在这种情况下,乾隆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缓和民族矛盾,瓦解汉民族意识,妄想达成满汉统一思想,在大力表彰忠臣(即在明末清初因抗清遇难的明朝官员)的同时,下令编纂了《贰度忠臣传》即《贰臣传》。
乾隆以忠君为标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并指出: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从封建道德出发,实在是“大节有亏”。尽管这些人都为满清朝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子孙甚至还在朝中做官,但是以“忠君”的标准衡量,他们是不完美的,气节操守是有亏的。
乾隆做了婊子还想立牌坊,特意在御旨中指出,之所以出现贰臣,并不能一味责怪臣子不忠,明朝皇帝昏庸腐败,自覆宗室,也是出现贰臣的一大原因。引用他自己的原话来说,就是“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过,皆其君之过也”。
这些贰臣传上的人物降清以后,又分成了两种情况:一是对清朝赤胆忠心,积有功勋,二是毫无建树。因此,乾隆又要求对贰臣们区分对待,将前一种人编入甲编,后一种人编人乙编。这样作,就反映出了他的另一层潜意思,“朕”并没有忘掉立国时的功臣。
乾隆如此即坚持了‘忠君’的标准,把效忠清朝且立有大功的降官列入贰臣传,却又可以使这些人的后人感到乾隆的通情达理,从而减少了抵触情绪。而对那些对明清都不尽忠的降官列入乙编,就更加证明了编辑《贰臣传》的必要,容易与汉族知识分子阶级达到共识。
可以说贰臣传本是乾隆稳固自身统治的一种手段,可现在却被他拿出来了当做发泄恨意的载体,无形中贰臣传的地位就不知道下降了多少个阶层。而且还有自打自脸的嫌疑。上面不是说了,“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过,皆其君之过也”,这句话可不仅能用到前明皇室身上,转用到乾隆自己身上也是一样。
朝罢返家。时任户部汉尚书沈初便换了身便服,赶去了礼部尚书纪昀纪晓岚家。
沈初、纪昀,二人皆是饱学之士。纪晓岚后世的大名就不提,‘二张一王’铁三角可把他的名号响亮了全国。那沈初也是读书能目下数行,被称为异才的存在。
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二下江南,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二十八年,成一甲第二名进士,也就是榜眼,授编修。三十二年,直懋勤殿,合写经为皇太后祝釐。逾年,大考翰詹,以直内廷未与试,诏褒初学问优美,特晋一秩,擢侍讲。
后为祖母丁忧,迁右庶子。累擢礼部右侍郎,督福建学政。遭本生父忧,服阕,起兵部侍郎。寻以母病乞归终养。后起故官,督顺天学政,调江苏。任满回京,调吏部,又督江西学政。
学政是什么概念,那是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大员。在官场上绝对是清贵而且要有大才学,还有士林影响力。比之后世的教育局长、教育厅长来那高出的太多了。梁纲从湖北杀出,直到福建攻克,那么多学政全部自尽没一个肯投降的,气节上比之政府官员还是要好上一些的。沈初学识渊博,所以五次出任各省学政,还主乡试一次,后又历充四库全书馆、实录馆、三通馆副总裁,续编《石渠宝笈》、《秘殿珠林》,校勘《太学石经》。
与纪晓岚一样都是文才动天下的人,在满清朝廷的诸多王公大臣中,能力压过他一头的人也就是纪晓岚了。二人出身相同,同富才学,又是四库全书的老战友(纪晓岚是《四库全书》总纂官),所以私下交情相当的好。
此次进宫,乾隆皇帝雷霆大发,却并没有挨着礼部什么事。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纪晓岚的差事是最轻松的。可是没想到的是《贰臣传》丙编的差事乾隆没有交给三通馆,而是直接交给了纪晓岚手中。【三通馆——清代修书馆。】
作为朋友沈初当然要来看看了,而且他还有一肚子的话要跟纪晓岚讲。满清朝廷根固蒂深,虽然朝野上下贪污腐败成风,可到底没到民怨沸腾,改朝换代的地步,怎么一闹就生出了这般大事来?
湘黔的苗人闹事也就罢了,先天条件不足,终是成不了大患。四川、汉中、陕南的白莲教也是一样,获得不了士林和地主阶层的认可,虽能呈一时之强,可到底是触动不了王朝的根本。
然而江南的红巾军又是怎么一回事?
对于沈初的疑问,纪晓岚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红巾军打着复汉兴汉的旗号崛起,但是身作士林魁首的纪、沈二人又怎会不知,红巾军的这个口号根本就不可能激起广大百姓和士子文人的拥护。
一百五十年的经营,满清的根基和做法比之金元二朝来强的太多了。错非之前刚刚生过一场文字狱,红巾军怕是连现在仅有的这些读书人都没有,更别说是在各地方建府立衙了。
所以即便是红巾军一路势如破竹的拿下了南京,甚至是拿下了浙江,那时沈初、纪晓岚也依旧没把它真正的看重。以为就如当初的三藩之乱一样,一时的气候罢了。
可现在,红巾军在东南突然爆发,接着福建一破而下,还在连仅剩的水师都岌岌可危,这么一来就让整个大清朝都吃紧了。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逆首梁纲紧跟着就下了一道文书布告,宣布废除了之前红巾军严惩贪污腐败官员的措施,而该是只要情节不深重者,天良未丧尽者,一律可免死罪,入红巾军旗下效力。
对于沈初、纪晓岚这些满清大员,站在整个清王朝最高层次的重臣们来看,这第二波变化甚至比第一波来的都要暗潮汹涌。尤其是在这个时候,詹殿擢、李长庚、魏大斌三人引定海残兵弃械投降红巾军,更像是在给第二波来势,那个文书布告涨声势一样。
几番结合,红巾军就是堪忧之局啊!梁纲摇身一变就从吴三桂,变作了郑成功,红巾军气数更见悠长。
而且他要一直如此下去,不像郑成功那样有两次北伐之败,那么甚至都可能更进一步变成南北对立……而再往下衍变,就不是二人看想的了。
红巾军火器犀利,满清朝廷甚至都为此改变了‘国体’,京营的八旗子弟精锐汇集,全力组建新式火器营。
却是乾隆、嘉庆也晓得北京的八旗子弟烂到了骨子里了,除了少部分人还算可以外,绝大部分人早在康熙年间就上不得战场了。所以此次精锐汇集,大半都是从东北、热河抽调出来的披甲人。
这些人的生活环境远不如北京的八旗子弟舒逸,所以还保持着几分野性,也是现今满清朝廷最可信任的一批人。
但是,朝廷枪炮制造缓慢,想要武装训练出一支纯火器精兵,更需要时间。而这段时间内,抵抗、攻击红巾军的主力就是依旧大炮加冷兵器的绿营兵。
对于满清掌权者内心深处对汉人的不信任,沈初、纪晓岚这样的自认绝对忠诚于满清的汉人大臣们都暗自神伤,可是如果这样就能平定下各处叛乱,那么他们也认了。
但是眼下八旗精锐人数甚少,不依靠汉人武装,他们又如何能与红巾军抗衡?要知道枪炮可是红巾军赖以发家的本钱,梁纲手中的火器军队人数岂会少了去?而且不大力支援绿营兵,那么现在清红两军的对抗,绿营兵就始终都要处于劣势。如此一场场的胜利下来,红巾军的气候就会越发的做大……
这就像是一个无解的命题。满清朝廷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稳固,就只能全力武装八旗兵,而舍弃绝大多数的绿营兵。可现在与红巾军对抗的主力就是绿营兵,得不到满清朝廷全力的支援,绿营兵就只能趋于劣势,如此红巾军就会越发的做大,从而对满清朝廷又会造成最直接的影响。
而反之,满清朝廷开始供给枪炮给绿营兵。先不提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出现,单是说出现了,那么红巾军即便是得到了抑制,满清朝廷内的汉人武力也同时得到了大力发展。满弱汉强,同样威胁满清的统治……
“靖康……”半响纪晓岚口中嘣出了两个字来。
北宋靖康之变。那时的北宋朝廷也跟现在的满清差不多,官场腐败不堪,但王朝对内部的控制力却依旧有。甚至还击垮了百年来的西部最主要威胁——西夏。
其内部的方腊起义,与现在的白莲教起义是何等的相似?甚至两派叙一叙,都可以发现方腊的食菜教(摩尼教)跟白莲教的发源都有着很大的关联。然而就是这样的富华王朝,终是轻而易举的倒在了满人老祖先女真人的铁蹄下,为蒙古人的入主中原奠定下了最好的基础。
把北宋时的金人换做现在的红巾军,一种猜想猛的出现在沈、纪二人的心头,难道是‘报应?’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什刹海,和府。
和珅从宫中回到家,气表堂堂的仪容在进入了内室之后瞬间添上了几丝颓废——太上皇的身子骨是越来越不行了。
养心殿,乾隆被气得怒不可遏之后,下了朝就有太医上前诊脉。和珅如此一个聪明的人,怎会不知道乾隆对他的意义所在?所以在太医院里早就埋下了线。
给太上皇诊脉,无论是什么情况对宫外都该是一言不发永远埋在肚子里的,可是天下人少有不爱财之人,太医也是人,也抗拒不了白花花的银子,所以他前脚退出了养心殿,后脚就把乾隆的情况报给了和珅。
乾隆,真的是老了!
先前退位时,乾隆还一副炯炯有神的样子,传位大典时八十六岁的他不需靠人搀扶,独自迈着稳健的步伐一步步的登上太和殿的宝座。身子骨还颇是硬朗。可是仅仅一年的时间都不到,现在还短一个月呢,就销铄成如今这幅摸样,和珅不能不感到心痛。
只是他虽对乾隆忠心耿耿,但对嘉庆却没有了这份心意,早年他克扣过嘉庆的亲王俸禄不说,嘉庆老师朱珪时任广东巡抚,向朝廷上了封表示庆贺的奏章,和珅就到乾隆面前告过朱珪的状。后来嘉庆登基,乾隆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学士,兵部尚书,嘉庆写诗向老师表示祝贺。和珅就又到乾隆那里告状,说嘉庆笼络人心,把太上皇对朱珪的恩典,算到自己身上。惹得乾隆生气,质问军机大臣董诰:“这该怎么办?”董诰只得跪下劝谏乾隆说:“圣主无过言。”乾隆这才作罢。而且他还将自己门下的吴省兰派到嘉庆身边,名义上是帮助整理诗稿,实际上是监视嘉庆的言行。
种种因果下,和珅对乾隆死后嘉庆掌权如何不心存戒虑?
虽然嘉庆对和珅笑在脸上,恨在心里,用欲擒故纵的手段来对付他。比如说向乾隆奏报的一些军国大事,经常让和珅去代奏、转奏,以此宣示自己对和珅的信任,以稳住了和珅。
但和珅到底还是有一些警觉的,尤其是今年一年来不知怎的,京中暗地里总有流言在散播。言:和珅富可敌国,且贪得无厌,如今朝廷危难,正好除了去给朝廷充饷。又言:嘉庆恨和珅入骨,乾隆归天之时就是和珅葬命之日,嘉庆是必要宣解心头恨意的。还附带做谣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和珅听之而胆寒,犹如锋芒近喉,如何还敢像历史中一样妄自尊大,不可一世的坐那二皇帝?
惊醒时刻都在心头,此时的他已经在也必须要考虑后路了。
第二卷 烽火连天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击
三百一十五章 反击
嘉庆为什么杀和珅?
作为后世人,梁纲认为不外乎三个理由。私怨、财源以及公利。
私怨。嘉庆还是嘉亲王的时候就对和珅极其不满,因为执掌内务府多年的和珅一开始时根本看不上不显山露水的嘉庆,认为其无缘大宝,所以连嘉庆的亲王俸禄都有克扣、拖欠。
兼之嘉庆的老师是朱珪,为人正直无私,素来与和珅一党不对付,如此经年累月的熏陶下,教出来的学生自然不会对和珅有好印象。
两两相合,和珅在嘉庆心中就注定没的好!
财源。和珅为中国的贪污之王,二十年执掌户部当得上是富可敌国,而且是真正的富可敌国。如此此时有世界财富榜,和珅绝对是稳稳当当的世界第一人。
而眼下的满清王朝,西部西南大乱不休,华中又惨遭祸乱,加之江南、东南溃烂,财源已经日渐枯竭,大军征伐和军械补充的钱粮却如填不满的无底洞在大口大口的吞吃这清廷国库的钱财。到如今时日,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而和珅的家产有多少?据北京梁纲放出的密探探查,外露出的,仅他所查证的田亩就有五千三百倾,这一倾地就是一百亩,近田产外人可知的就有五十三万亩之多,如若算上隐匿不可知的,万顷良田怕还真是会有。
府邸、院落三十余套,遍布整个直隶,而仅北京一地,和府租出去的房屋就有千间以上。
此外还有银铺钱庄四十二处,当铺七十五处,遍布津京。而整个和府治下,奴仆婢女,加起来没一千绝对有八百。
和珅在什刹海府内还仿乾隆皇帝宁寿宫,建起了楠木房,称为锡晋斋。还有违制修建的垂花门和皇宫用的宫灯、多宝阁等。在海淀,他建的有宏大秀美的淑春园,甚至在河北蓟州修建了自己巨大的坟墓,梦想着死后也一样风光气派,规格超过亲王,被民间百姓称之为“和陵”。
密探的估计,和珅家产至少在两千万两白银以上。梁纲拿到那份估价信报后心中还暗自好笑,后人传说的和珅家产可是有八个亿。
这个说法当然是有些不切实际,但是两千万两,梁纲认为绝对是少估了。别的不说,但是那五千三百顷良田都能顶多少银子?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绝不会错。
杀了和珅,抄了和府,满清绝对有足够的钱财把仗打下去。钱粮,钱粮,至少‘钱’,他是不用发愁了。
梁纲不管是源自心中对‘王刚’的一丝善念、怀念,还是出于对满清的捣乱、捣鬼,是都不会允许和珅再落得如历史上一样的下场的。
公利。嘉庆杀和珅绝对能缓解天下的官民矛盾。其最明显的例子——白莲教,就是最显白的官逼民反。而和珅作为天下诸多贪官的护身符,自身也承担着极重的民怨。
而且现在西部西南也就是湘黔、四川、陕西等地的督抚及带兵大臣和各路将领,奏报粉饰,掩败为功,冒功升赏,营私肥橐,种种劣行盛行的一大原因就是——和珅在给他们打掩护。
而至于红巾军对阵各路清军,因为清廷绝大多数的精力都关注在这一片,所以战报倒还都属实。
除去和珅,与安抚百姓、缓解民怨,与革除弊害,清理军中都是有极大地利处。
所以,梁纲以为,嘉庆于公于私都会痛手除去和珅的。
安排密探细作潜伏京城,现今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刺激和珅、警醒和珅。而除此外的刺探情报、拉拢人员等等倒是处于次要的了。
不过说实话,梁纲想的虽然全面却还是绝少上位者的经验,而算漏了一点。这一点在‘平叛’上面的作用可能没有前三点的后两点重要,但是对于嘉庆来说却绝对是必要的。那就是君与权臣的矛盾。
和珅“权高震主”。历史上的嘉庆曾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他甚至怀疑和珅要蓄意谋反,所以要杀掉和珅。当权臣威胁到君权的时候,君主就必然会采取行动。从嘉庆的祖宗来看,爱琴觉罗家也是有这个传统的。
皇太极继位之后,幽禁了二大贝勒阿敏、三大贝勒莽古尔泰,大贝勒代善屈从,皇太极得以从四大贝勒“并肩共坐”到“南面独坐”;顺治亲政后,追罪死后的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康熙亲政后,擒拿辅臣鳌拜;雍正登极后,杀了隆科多和年羹尧;乾隆继位后,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所以,嘉庆执掌朝纲,必然惩办权相和珅。
梁纲一时没想到这一点,但这也不妨碍他坚决散播谣言的大计。
时间进入到十二月,北京最新的信报传到了南京梁纲手中。
——《贰臣传》丙编。
詹殿擢、魏大斌、李长庚、陈阳、南向阳等等一批清军方面投降过来的文武全都上了这新编的《贰臣传》丙编。
“嗤——”一声冷笑从梁纲的嘴角升起,编这玩意有个屁用。他还记得,南明王朝也一样编过这东西,可最终还不是一样被清军扫荡。
不过自己这边终是吃了个亏。自己从后世过来的,并不在乎这个,可是这个时期的帐下文武却未必一点不在乎。
传来陈诗,梁纲要求他也编写一个《汉奸录》反击过去。分上中下三册。上策就抄贰臣传的甲乙两编,满清入关之时投降屈服的汉人大臣全部抄录在案;中册则为康熙平三藩、平台湾时期投降、卖力的汉人大臣,比如周培公、比如张勇、赵良栋等‘河西四将’,比如郑克爽、施琅、刘国轩等等,都榜上有名;而下册就抄录眼下时候的满清重臣,无论是中央重臣还是地方的封疆大吏,刘墉、王杰、朱珪、董诰、沈初、纪昀等等,皆入《汉奸录》。
“比狠,我比你更狠!”望着北京方向,梁纲心中冷声笑道。
而且除了编写之外,梁纲还让陈诗整理出一份特例的文臣名录出来,亲自带人前往南京的夫子庙,祭拜一番孔子之后,命随行的石匠将这份《汉奸录》中的文臣名录刻在了夫子庙正门大成门的城门洞石板上。
来往民众士子,踏于脚下,羞辱之余也让后辈者警心,引以为戒。
然后再带着《汉奸录》全本,启程赶往杭州。在赶去杭州之前,梁纲就命人快马通知守卫那的红巾军官员,寻一众巧匠,紧急铸造出一奴顔屈卑的铁人跪像出来,要衣汉服而留鼠辫。
西湖岳王坟,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四跪像,立来三百年在今年冬季终是又添了一个同伴。梁纲抵到杭州后,大拜岳王庙,然后将日夜赶工完成的那个铁人跪像立在岳飞墓四跪像的另一边,不与同列。同时将《汉奸录》完本压在了这个铁人跪像下的刻槽里。
梁纲两番举动,加之公示宣告的《汉奸录》文本,登时将嘉庆元年末本已经恢复了平静的天下搅得大乱不已。
北京的乾隆、嘉庆听到消息后,气的简直连嘴都张不开了。乾隆老头子更是直接躺倒在了床上。而刘墉、王杰、朱珪、董诰、沈初、纪昀等人明面上虽然风轻云淡,可暗地里却无不痛骂梁纲,痛骂陈诗不已,全无半点名士重臣分度。
几人中以纪昀最感冤枉,《汉奸录》下册中,他纪晓岚何德何能竟然添居榜首?而汉奸录上给出的回答却让他无话可说——纪昀纂修《四库全书》,而国之三千年古书,从此亡矣!
纪昀确实没能耐添居榜首,无论是刘墉还是王杰抑或是朱珪、董诰,都比他有能力坐这把头把交椅。可是谁让他的提名是梁纲钦点的呢?看了陈诗编纂的《汉奸录》下册的各人评语后,梁纲心中对纪晓岚这个人物虽然挺有爱,可还是怒不可遏,做主把他推上了第一汉奸的宝座。
不管他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还是记忆中张国立的有爱,纪晓岚对中华文化的破坏却是绝对不容饶恕的。当然,这里面乾隆要付更多的责任,但是纪晓岚也要承担自己的罪过。
就像是在给《汉奸录》造势,就在梁纲在杭州岳王坟镇压第五个跪像之后没几天,海坛清军就全体告以覆没。
李南馨牵头,孙大刚后附,陈名魁又联系了李芳园,诸军一遭反噬,海坛顷刻翻覆。扎乐善、刚安等人不是战死就是自尽,一万多福建水师超过七成投降。而红巾军的伤亡则还不足一千人。
梁纲下令水师第六营成立,以李南馨为首,孙大刚、李芳园、陈名魁等人为辅。就驻扎于海坛休整,等待过年之后就启程南下,入南海雷州、琼州二府。
海南岛的石碌铁矿是中国质量最好的铁矿石,而且矿工等都已经齐全,陈广亮的密保里早就提到了细作在那里的活动,铁矿已经发掘了,北起石碌河,南至羊角岭,西起石碌岭,东至红山头,方圆十多里内都是铁矿区。南北长,东西狭的长条形,主体矿分布在石碌镇正南一公里一带,以北一主矿体为中心。只要大军占据了海南岛,自然就可以大规模开发利用。
北京。
乾隆真的是病了。《汉奸录》只是叫他气极,虽然卧床可是修养两天就会无碍的。但是海坛翻覆的消息传来,乾隆这把老骨头就真是撑不住了。这又是一个提督俩总兵,还连带着万多人的兵马。
消息传到了宫中,自然也就传到了京中。因为《汉奸录》而议论纷纭的北京再次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当然,这里面也有极少数的有心人。“我道李南馨的名字为何没上榜,原来是已经投效红巾军了。”
李南馨是一声提督,这个级别的大员已经够上《汉奸录》了,可是之前发布的汉奸录下册上并没有他的名号。
《汉奸录》这种意义的书一般是不会出现明显空缺的,而只要出现就肯定有因由。一直以来心存疑问的某些人,现在终于是明白了。
沈初摇头苦笑,他担任福建学政的时候与李南馨有过几面之缘,算是点头之交。所以对汉奸录有心的极少数人中就有他一个,现在……
想想李南馨的际遇,再想想平湖老家,孔庙前自己的跪像,沈初心情何等的复杂。
他的家人在红巾军入浙江的时候就都到去了江西,然后反转赶路就上北京来投奔自己,沿途漫长到现在才走到邯郸。这样的行为在红巾军一方看来当然是铁杆的汉奸,所遇红巾军平湖县长学着梁纲在杭州的举动,也造了一个沈初的跪像,跪倒在了县城孔庙前。
无独有偶,与沈初一样遭遇的还有董诰。他是浙江富阳人,家人在红巾军攻克杭州后也逃来了江西,现在迁移到了河南落脚。红巾军的富阳县长比平湖的那位动作更快的铸造好了董诰的跪像,非但如此还有董诰他老爹董邦达的跪像也一起铸造好了。
董邦达,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二年授编修,后官至礼部尚书,死后谥文恪。二人父子都是才学飞扬的书画大家,在浙江吴地素有大董、小董之称,而现在却并列跪在家乡孔庙之地。
据沈初所知,消息传来董诰气恨不已,已经卧床至今了。
ps:董邦达:好书、画,篆、隶得古法,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笔。其风格在娄东、虔山派之间。与董源、董其昌并列。
算上被陈诗一句话——国之三千年古书,从此亡矣!,‘一蹶不振’的纪晓岚,十二月以来红巾军的连番动作搞得满清朝廷真的是有些大乱了。
过年节时,整个北京城都笼罩着一层阴翳,往常信息高兴的官员们都有些郁郁不乐。以至于和珅的过年礼都比往年逊色了许多。
而清廷主持的觐见献礼,虽然献的礼物是更加的贵重了,大典上文武臣工也是热热闹闹有说有笑,可是这份说笑中又有积分是真诚的?是真心的?骨子里都透着一层萧然的。
而且还有一个很不祥的预示,乾隆并没有出现在大典上,甚至嘉庆皇帝都打出了给乾隆祈福的招牌,随后在皇家的供庙中中斋戒三日。
和珅越发的燥燥不安了。
与之相反,南京的年节却是过得满城欢娱,各支文化团不但在军队里连场表演,在城中出也是一天不断的连演到正月十五。整个红巾军地盘上,军民百姓都过得欢庆之极。
梁纲借着年节的机会把将军府改成了元帅府。事实上以红巾军的实力,他就是称王都足够了,不见那吴八月都早早的称苗王了?不过他生性不好这种虚华,只称元帅,而等到大军有了足够实力,北伐成功后再在北京称帝就是。
广东惠州府。
陈烂屐这里,梁纲没有忘掉他的功劳,红巾军最近一短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水师自然是功不可没,但他们也绝对有大功。所以第三独立营摇身一变成了第一独立旅。
梁纲在正规编制中是不打算设立‘旅’这个级别的,不然的话‘师’的规模就太大了。而眼下这个时代,这种超大编制的‘师’是没必要存在的。
正规编制中,团上面就直接是师。三团一师,加上师直属部队,人数足以轻松超过两万。
这样的师差不多都顶的上同时代欧洲军队中的‘军’了。而在梁纲的设想中,‘师’一级编制就是日后帝国军的常规最高编制。而军,则只有在战时才临时设立。至于集团军司令,他很怀疑有没有必要存在。
营——团——师,体系以外的独立编制就是营——旅。旅在师下,与团平级,甚至是高过团半级,通常编制要比团大。
现在陈烂屐的第一独立旅就是这种情况。起义以来两三个月的发展,人数早已经达到了两万人规模。虽然大部分都是战斗力低下的冷兵器众,可是再编成一个营就显得不适合实际了。而且独立三营功劳也摆在那的,所以第一个升格成了独立旅。
而独立一营和独立二营,想要升格成独立旅则还需要继续努力。
ps:岳飞遇害后,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地葬于九曲丛祠旁。2l年后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并以五百贯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栖霞岭下,就是现在岳坟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年)即岳飞死后63年朝廷追封为鄂王。
岳王庙在浙江杭州市西湖畔栖霞岭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岳飞墓前设置秦桧等人的跪像,最早始于明正德八年,都指挥使李隆用铜铸秦桧、王氏、万俟卨等人跪像,赤身反翦双手,跪于墓前。后来铜跪像被游人打得鼻塌耳折、指落臂断。明万历二十二年,浙江按察副使范涞认为铜得质地不够坚硬,改用铁重铸秦桧、王氏、万俟卨等像,并增铸张俊像。从此就成为四铁像长跪岳飞墓前。400多年来,广大人民痛恨这四位杀害岳飞的凶手,大凡来此参观、凭吊的游人,往往要击打铁像以泄愤,以至铁像常常破烂不堪,甚至铁头落地。但是铁跪像屡毁屡铸,几无间断。明万历中,抚臣王汝训将张俊、王氏两像沉入西湖,移秦桧、万俟卨像跪于庙前;万历三十年范涞来浙复任浙江按察使,捐资重铸四跪像;清雍正九年,李卫重修岳飞墓庙前,钱塘知县李惺重铸,并立碑记之;乾隆十二年,布政使唐模重铸;嘉庆七年,巡抚阮元用收缴的外国海盗铁炮兵器改铸四人跪像;同治四年布政使蒋益澧重修祠墓,又重铸跪像;光绪二十三年布政使张祖翼又重铸,并刻碑记之(现岳庙南碑廊陈列有据此碑拓片复刻的《重铸四铁像碑记》)。
1966年秋,岳飞墓遭破坏,秦桧等四跪像也不知去向。现在的铁跪像为1979年根据河南汤阴岳飞庙的铁跪像重铸。